田进财(?~1944)容城西牛营村人。1939年秋,冀中四分区北上工作团到容城县开辟抗日工作,他参加了青救会。1940年1月任本村青救会副主任,2月到县青救会受训,加入中国共产党。期满回本区任区救会执委。1941年、1943年曾两度被敌人捕去,严刑拷问,始终未暴露革命工作的任何秘密。1943年任...[详细]
王德成(生卒不详)原名成德。雄县板家窝村人。雇农出身,身材魁梧,好习武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家乡立坛组织义和团进行反帝斗争,团民发展到数千人,与白沟河义和团互相呼应,属“乾”字团。德成又亲赴霸州、固安、永清、文安等地设厂练拳,扩大组织,成为冀中义和团最活跃的地区。王德成为远近所推举,“...[详细]
王都庆(1887~1926)字聚斋。安新端村人。先后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马兵科、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深造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毕业后任北京清廷禁卫军排长、队官,后调军谘府任一厅二科二等科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北洋陆军第二镇二等参谋、一等参谋。又入陆军部军官学...[详细]
王藩庆(1895~1933)字北屏。安新端村人,系王余庆之胞弟。1917年入北京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1919年8月毕业时正值军阀混战,保定军官学校临时停办,到保定东关驻军入伍生队当见习军人。军校复课后,1919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二队,1923年8月毕业,在湖北陆军任下级军官...[详细]
王工学(1917~1999)原名王仲生。安新端村人。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游击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保新中心县南乡支部军事委员,在安新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游击军第八路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暂编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第十支...[详细]
王杰(1923~1972)安新端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冀中军区独立四团政治处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队志愿军区队队长、摄影车间副主任。1953年7月,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率摄影队随志愿军部队冲过敌人防线,直捣敌军“白虎团”团部,拍下了珍贵资料...[详细]
王凯庆(1883~1959)字华清。安新端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炮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后留校任炮兵学长,后任连长。宣统二年(1910)任北京陆军部将校研究所教员。1913年调任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排长、连长、战术教官。1914年任京畿督练公所参谋处...[详细]
王力军(1916~2009)原名吴宝珂,曾用名王冬青。雄县宫岗村人。1934年在霸县县立中学上学时即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5月和在校的中共地下党员一起领导了霸县县立中学反对学校破孩学生,争取宣传抗日活动自由的学生-斗争,并取得胜利。1936年冬,为加强国民党二十九军的抗日力量,受中共地下党...[详细]
王林(1912~1940)安新南合村人。出身贫寒,自幼在白洋淀以放鸭为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同乡好友赵德祥一同参加了县大队,后任武术连班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军侵占新安城,收买汉奸、叛徒成立维持会,新安镇大地主熊莞东当了维持会会长,杨文凤为保安副司令,对白...[详细]
王念基(1912~2004)雄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京队第二区队长、全国总队部组织部干事。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抗大训练部教育干事、政治教员,冀中地区河间县县长,冀中行署秘书、八分区专署秘书主任、专署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调津委会、冀中行署十分区专署、冀中...[详细]
王乔栋(1587—1645),天启五年进士,为官清正,刚勇不屈,累迁湖广粮储道右参议。李自成起兵,湖广大乱,诸道监司多裹足不前,惟乔栋单骑赴任,巡抚以藩臬以下七印悉数委之。顺治二年(1645)夏,自成据武昌,乔栋时督粮驻兴国,城陷被执,不屈而死。...[详细]
王清弼(?~1799)雄县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武进士,补陕西汉凤营守备,积功升陕甘固原提标左营游击。嘉庆元年(1796),湖北宜都、枝江、当阳、襄阳一带白莲教徒起义。郧县教徒王金礼、徐良带领起义军占据泥河口孤山村,谋攻白河、洵阳,进军郧西。王清弼奉命督兵攻孤山村 寨堡,乘风雨大作之夜偷...[详细]
王麟庆(1886~1942)字端符。安新端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二期步兵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毕业后在奉军任排长、队官、教练官等。1915年至1916年任少校营长、八十团上校团长。获四等文虎章、四等嘉禾章。1918年任绥远陆军混成团上校团长。阻止外-立...[详细]
王润身(1924~2007)雄县昝岗村人。家庭三代都是西河大鼓艺人。受家庭影响,七八岁时即模仿父亲表演,并开始上学。后在当地武术馆业余练武。15岁时日军侵占雄县,遂辍学随父学艺。1946年秋在农村剧团配合土改搞宣传,后曾到冀中第十军分区文艺训练班学习。1947年父亲被国民党杀害,他愤而参加人民解...[详细]
王淑昭,女。其父王炘,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直隶雄州(治今雄县)人。明末国变,徙居真州-(今江苏-),课子女作诗,躬耕为生,是明末清初知名的布衣诗人。清康熙十年(1671)还雄州故里。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王炘的诗“格调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气,郁勃之怀,兴亡之感,时流露于笔端”。著有《茨庵集...[详细]
王孙蕃(生卒不详)字三慈,号生洲。雄县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天启六年(1626)授北京昌平学正。昌平总兵委托他发放4营兵饷。当时明朝军中腐败,克扣军饷习以为常。王孙蕃却想革除弊端,按数发放。而监操营弁仍然依旧例克扣饷银,并给王孙蕃送去。他见后大怒,责令立即退回。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详细]
王桐龄(1879~1953)字峄山。安新赵北口镇西街人。初入直隶大学学习,后转北京大学师范肄业。因成绩优良,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1911年毕业后回国,任教育部参事。旋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史地系主任。1921年再渡日本,复入东京帝国大学,专修《东洋史》。1922年归国,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