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武(1864~1946)又名信武。易县辛庄头村人。幼习少林义和拳,后随定兴县拳师杨某习形意拳。曾在州衙当捕快,后得金科秘方,辞去衙差,行医乡里。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他组织成立了百福社义和团,后被各村团众推举为易州义和团大团总。农历四月,他率团众赴涞水县参加攻打高洛教堂之战,随...[详细]
李颉[xié]伯(1912-1987),河北丰润人。193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曾任中共丰润县工委书记,赤色工会唐山市工联秘书长,中共曲沃特委、乡吉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职 动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天津市总工会主任。...[详细]
李彩亭(1872~1930)字呈章。定兴张祖庄村人。出身武术世家。祖父李铁珊,为镖师,人称“花刀李”。父李梁栋,在河北颇有影响。他自幼随父习武,擅长地蹚拳、地蹚刀、朱砂刀、朱砂剑、翼德 。30岁时与弟李文亭、李耀亭到郑州拜形意拳名师李存义为师,在祖传外家拳的基础上,又学内家拳,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详细]
李长庚,男,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党总支部书记。恒利集团董事长。 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小山村,一步步打造成全国唯一获得村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社会主义义新农村--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像绿林掩映、鲜花草地环绕的庄园别墅里,住的都是农民;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投资超过...[详细]
李成山(1917~1950)涞源北大沟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涞源城,他所住的村虽未沦陷,但他对日军在侵占区杀人、放火、0妇女等暴行非常痛恨。1938年,八路军在涞源开辟抗日根据地后,他立即投身于抗日斗争,先后任村自卫队班长、分队长、武委会主任和中队长及区大队部干事。...[详细]
李楚离(1903-2000),男,汉族,1903年2月28日生,河北省元氏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早年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入校后很快接受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西北国立大学,开始做党的工作。1925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详细]
李春来(1855~1925)字起山。新城(今高碑店)人。11岁入北京喜春台梆子科班学艺,从谭叫天(谭鑫培之父)学艺,演武生。17岁学业期满在京津一带搭班演出数年,后转至上海,首演于满庭芳桂茶园,又在升平轩等戏园与孙菊仙、黄月山等合作演出。曾一度返京,与梆子老生郭宝臣合组源顺和班,后又南下,长期在...[详细]
李春堂(1921~1947)蠡县宋岗村人。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二连指导员、行唐县武工队副队长、三十团二连连长、四纵队一团营长等职,率领部队战斗在平山、灵寿、行唐、曲阳、唐县、游击区,用伏击、奇袭等战法打击日伪军,取得了很大战果。19...[详细]
李德冲(1839~1935)字济川。易县城内人。9岁拜武举龚锦芳为师,龚氏教徒甚严,他刻苦学习,3个月后即练出腿功,后又苦练轻功及各式器械,经8年磨练,练就一身超群-门武功。 18岁出师时,龚赠其豹花马一匹。当年随布商去蔚州游历,一日路过东街德成当铺,见一当铺伙计嘻皮笑脸拉住一年轻女子,正在...[详细]
李德富(1930~2003)涞水人。曾师从欧阳予倩、芙蓉草、臧岚光、赵绮霞等戏剧名家。先后在河北涞水剧团、北京红光京剧团、吉林延吉市戏曲剧院担任演员。“文革”之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马键翎为了发展秦腔事业,特聘他到陕西省任教。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任名誉校长兼教授。在此期间曾主...[详细]
李殿图(1738~1812)字恒符,号石渠。高阳庞口村人,居县城东街。乾隆二十年(1755)中举。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莘桥村教私塾,次年到南皮县张杏园教私塾。乾隆二十七年(1762)家居,有田近两顷,距县城20余里,每至秋成偕两弟亲往巡视,躬处田间。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授...[详细]
李狄三(1914年~1951年)原名李颜勇,河北省无极人,进藏英雄先遣连-表、党支部书记、总指挥、著名战斗英雄,1914年出生在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颜勇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6月,被党组织吸收为该村第一批中共党员。1938年秋,...[详细]
李东潮(1901~1987)安新端村镇人。1931年5月参加革命,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军五军团特务队、教导队排长、队长,江西瑞金红军连连长,红军学校六军团分校营长、校长,参加了长征。1935年至1937年,任军委干部团独立营营长,陕北步校八营营长,抗大一期二大队学员、...[详细]
李锋(1921~2012)原名高春生。徐水商平庄村人。少年时曾在保定同仁中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辍学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38年6月参加抗日工作,担任徐水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干事、秘书。同年10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至1944年5月先后任徐水县抗日政府教育科长、...[详细]
李凤华(1923~2005)曾用名李风华。易县人。1940年9月参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第六十三军五六二团副营长、营长、副参谋长、副团长,第六十三军五0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66年8月起,历任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详细]
李凤林(1916~1974)涞水富位村人。1940年,易县第八区区长解峰深入被日伪军占领的富位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42年,李凤林经解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在党组织部署下,发动富位村党员、积极分子修地道。1943年,富位村建立了民兵中队,李凤林任民兵中队长,对日伪进行政治宣传和...[详细]
李凤云(1913~1981)女。定兴景安村人。幼年在城内一家戏馆以说鼓书为主。1930年北昆名演员白云生随班到定兴,通过看戏,二人产生爱慕之情,于唐山演出时结婚。凤云随丈夫学习,边学边演出,成为当时北昆戏班中唯一的女演员。不久,学会了众多旦角戏,如《仰像哭像》的杨贵妃、《扫花三醉》的何仙姑、《折...[详细]
李敷(?-470年),字景文,赵郡平棘(今河北赞皇县)人。北魏大臣,高平宣王李顺长子。 真君二年,被选入太学教学。由于忠诚恭谨而侍奉太子。又任中散,与李、卢遐、度世等都以聪慧机敏在朝中参与机密,传达诏令。李敷生性谦恭,加上有文才学问,高宗厚待他。升任秘书下大夫,掌管重要事务,加授前将军,赐...[详细]
李福谦(1888~1966)字聚五。安国祁州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就读于北京甲等工艺学校,毕业后在南王买村乙种工艺学校任教。李福谦熟谙音律,尤爱昆曲,对昆曲的唱、念都有很深的造诣。1931年,在执教之余,创办“怡志楼昆曲研究会”,研究探讨昆曲的词牌和音律,注释词义,校正曲牌,校对、考订了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