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开阳(1906—1932),学名傅运生,化名傅亚霖、胡俊、蝴蝶,1906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出生于威远县镇西镇梧桐场猴子凼(今镇西镇金竹村一组)。青少年时期曾在荣县、江津读书。毕业后,先后在江津县和荣县的章佳、高山乡等地教书。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在荣县章佳、威远梧桐场一带创...[详细]
傅茂清,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蓬溪县明月乡人。1924年考入蓬溪县立初级中学,1927年初中毕业,去成都投考四川师范大学理科预科,英语成绩低,数学考100分压倒全场,被破格录取。师大预科毕业后,又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曾任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资中、富顺及成都建...[详细]
傅品三(1900—1930),又名傅品章,威远县同胜乡人,12岁就读私塾,16岁辍学务农,1928年加入镇西地区农民协会。 1929年春,中共威远县委派刘执中、孔方新到镇西开展工作,常住傅家,傅品三于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担任中共镇西区委及农协会负责人。在他的领导和宣传下,镇西农户纷纷...[详细]
甘棠(1910~1971)女,原名阚思颖。又名阚思英。四川南溪县人。1924年,入叙府女子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启发。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党。不久,到重庆中法大学读书,在“三.三一”惨案中负重伤,治愈后入上海文治大学学习。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28年,调中央特科作交通员,后在江...[详细]
高伯礼,又名高山子,曾用名高郭宣(阁宣)、郭、郭朝栋、郭朝礼,1896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华山乡土门寺。父亲高学凯,又名高世和,是一位教书先生,在本乡教私塾,母亲郭冬勤,弟兄4人,高伯礼居长。 高伯礼幼年随父就读私塾数年,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读书。他16岁时,父亲去贵州做生意,不...[详细]
高啟才935年2月出生于高梁镇柏子山村。家贫且人多,仅读私熟一年,劳作之闲自学。1949年末内江解放,于1950年才去高梁小学高二年级插班读书,195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内江一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内江高中,继之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书5年,毕业后分配在国防科委第四分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在工作中,他...[详细]
高定子(1177-1247),字瞻叔,南宋蒲江人,高稼弟、魏了翁兄。从小聪颖好学,博通六经,于嘉泰二年(1202年)考中进士。历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境)主簿,中江县丞,丹棱、夹江县令,绵州知州,刑部郎中,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礼部侍郎等职。 知夹江县时,遇发大水而缺粮,贫...[详细]
高稼(1171-1235),南宋蒲江人,魏了翁之二哥,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任成都县尉、绵谷(广元)知县、洋州(陕西洋县)、荣州(四川荣县)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兼沔州(陕西略阳)知州。蒙古窩阔台大汗大举南侵,高稼“以身捍蜀”,抗击蒙古皇子阔端大军的进攻。城陷后,与敌军巷战,壮烈殉国,年6...[详细]
宫高明 男,汉族,198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学历,生前为四川省广元经开区盘龙镇深沟村村民,从事个体运输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战,从正月初二开始,连续18天坚守在盘龙镇走马岭社区、冒包梁安置点及深沟村疫情防控一线。2020年2月12日上午,他值班结束回到家中后突发不适,经...[详细]
能海上师(1886--1967),四川绵竹县人。俗姓龚,名学先,字缉熙。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腊月二十二日生于绵竹汉旺场。父名常一,母张氏。有姊1人,长师10岁。后迁家于县城,父以小商贩为业,父母旋相继去世。师依姊为生,就读附近私塾,14岁入成都“恒升通”匹头业为学徒。商号主人延塾师课子...[详细]
龚堪慎,又名龚伯言,1904年生于四川宣汉县。幼年入龚家明月坝族立私塾读书。1917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又考入绥定联合县立中学。在校期间,龚堪慎受到五四-的启迪和共产党人王维舟的影响,对国民革命的主张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有所认识,决心刻苦攻读,用科学文化来唤醒人民觉悟,拯救民众摆脱苦...[详细]
龚堪颜(1912―1933),四川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夺取蒲家乡政权的斗争,从事农 动。1929年,担负达县与固军坝起义总指挥部的联络,传递情报,输送游击队员和武器弹药,受到总指挥李家俊和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的高度赞扬。1929年冬,敌人在达县疯狂清共,便转移到宣汉、开...[详细]
苟纪明,1912年7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县新文乡人。曾用名武强。1933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苟纪明历任区苏维埃秘书、巴中县政府秘书、川陕省保卫局预审员、中央保卫局特务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详细]
苟永芳,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鹅儿沟一户贫苦的理发工人家里。 小时候的苟永芳从未感受过生活的幸福温暖,父亲挑着剃头担终年为一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劳累,却还一贫如洗。但父亲为了不让儿子再做被人看不起的剃头匠,决心送他去读书。于是,6岁的苟永芳进了贡井教会办的“福音堂”读书。他学习十分...[详细]
苟在松,1917年2月出生,四川省阆中县观音场乡护山梁村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苟在松历任红四方面军红30军267团供给处通信员、89师政治部宣传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西路军艰苦作战。 (...[详细]
广智(1908—1997),俗名林之明,男,汉族,生于1908年1月,四川省大竹县人。1917年至1936年在大竹县读私塾七年,后务农,经商。1937年到陕西省汉中市做生意,后在汉中万寿寺出家。1938年至1942年到山西五台山受戒,同年回汉中万寿寺出家修行至1968年。1968年10月至198...[详细]
官淑芳(1942——1979),出生于威远县共华乡(今向义镇)。1957年高小毕业,1959年威远师范校民师班学习,翌年回乡务农。196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公社团委委员、妇女大队长等职,并受各级部门表彰、各种奖励50余次。 1962年秋,官淑芳受公社党委委派去柳...[详细]
郭士杰,又名郭慕韩,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县云顶寨新凉山房一地主家庭。父亲郭成,早年当过小官,后弃官搬家到重庆开酱园铺。母亲生了郭士杰后就去世了,郭士杰随父亲到重庆居住,是继母把他养大。郭士杰从小聪明好学,待人诚恳热情,受到邻里乡亲的称赞和喜爱。他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现象,过不惯家里的少爷生活,...[详细]
韩秉炀(1921—1949),威远县新场人,曾化名韩玉、韩斌。周岁丧父,家境贫困,孤儿寡母,受尽欺凌。1936年,到成都求学。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为抗日奔走呼号。同时,刻苦攻读《列宁主义问题》、《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革命理论书籍,思想日趋激进。1939年,考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