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体泉(1909—1992),纳溪县龙车乡人,1923年只身进泸州拾破烂、做杂工、当学徒维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泸县中心县委书记田家英单线联系。为获取敌方情况,田派易打入国民党泸县党部任会计,其办公室在会议室楼上,易常趴在楼上用耳贴着楼板缝静听,不断向田提供情报。1941年国民党加紧搜...[详细]
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雍裕之,中唐诗人,存诗一卷。他的所有作品: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游丝,柳絮,残莺,江上山,听弹沈...[详细]
袁彬(1881~1938),字丞武,西充县复安乡人。家贫,无力上学,寄读于杨香墀所办的私立学校。1906年,考入四川弁目学堂,结业后,担任川军排长,后升连长、营长等职,他响应0之役,讨伐袁世凯。1911年川北宣慰使张澜秘密联系钟体道、刘存厚共抗滇军,袁彬率部与滇军作战,因战功升任团长,1920...[详细]
袁绍柏(公元1903-1929),字智惟,安岳县民主乡人。1926年在武汉参加革命武装部队,后随部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在起义战斗中,袁绍柏英勇顽强,与部队战士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进攻,赢得胜利。1929年7月,在对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海丰、陆丰苏维埃政权的...[详细]
袁天罡(生卒年不详),别名袁天纲,隋末唐初著名星象学家、相士、道士、风水大师、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算命法》等作品。袁天罡官任盐官令、火井令、军师、国师,在天文、数学、历法、相术、阴阳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传说袁天罡未卜先知,千年变局,判者神明,尽览于胸;他预言了襁褓中的武则天会当皇帝...[详细]
岳元清(1912—1973),8岁丧母,13岁丧父,帮人割草喂牛,当长工。解放后从茜草坝迁泸县胡市乡(现属龙马潭区)金山村种地。1951年10月率先组织8户贫下中农成立泸州城区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泸州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胡市乡泸锋社社长。1956年2月泸锋社扩大...[详细]
虞刚简,约1163~1227年,字仲易,一字子韶,学者称沧江先生,仁寿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虞允文孙。尝与魏了翁辈讲学蜀东门外,得程朱微旨。以郊恩任官,再举礼部,监郫县犀浦镇酒税。历知华阳县,通判绵州。宁宗嘉定八年(1215)由知万州任罢。十一年,起知简州。十五年,擢夔州路提点刑狱,改利州路...[详细]
余焕文(1824-1892),字伟斋,岳家镇人。焕文自幼聪颖。每见父母微愠则持书朗诵,及至怒解方已。好古文辞,尤对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最勤。凡山川扼塞,民生缓急,学校兴废,尽察其轻重本末,不稍懈怠。道光十八年(1838)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中举。以父病不与会试,逾年父丧。咸丰十年(...[详细]
于江震(1911~1967),原名家洵,又名泽南、岱生、成信。西充县占山乡樊村沟人。13岁考取西充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中途辍学,回家躬耕。 1927年秋,到南充县龙泉场梓潼院小学任教。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建立了西充、南充边境的中共安乐院支部,于江震任支部书记...[详细]
余良弼(1882—1979),原籍江苏武进县,少随父迁居泸州小市。他精于拳术,对秘踪派内外功功底扎实,具有“丝绸勒项”“悬身乘人”“手劈卵石”等高超技能。朱德驻泸时,任城防司令部拳术教员;刘伯承领导泸州起义时,任民防大队国术教员。1918—1928年,先后执教于泸县中学、川南师范学校,按照“爱国...[详细]
曾璧光,字枢垣,又称枢元,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柳江曾子祠一户农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九年(1859年)授贵州镇远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赏二品顶戴,命署贵州巡抚。 当时,贵州各种势力蜂拥,恶霸土匪啸聚山林,烧杀抢掠,祸害百姓...[详细]
曾维益 平武籍学者,绵阳市区域民族文史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曾赴北京大学等地讲学。 主要作品有《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虎牙藏族》等11本专著,达400万字。《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被《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民族学》收入,肯定为民族研究的新成果。 ...[详细]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生平简介 张栻(1133~1180.8)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 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详细]
字少华,留侯(张良)的后代,他父亲是张氏八世张壮,字少雄,官尚方署令迁大司寇。有史料说: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张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眉山市彭山)。 张壮之子张胤,仍居彭山。赠大司空,妻王氏。张胤之子张皓,曾任东汉司空,谥鄂国公。...[详细]
张皓(一作浩 )(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力争未果。 永建元年...[详细]
张问莱(1775—1838),字承祖,又字寿门、蓬樵,号旗山,四川遂宁人,名相张鹏翮之玄孙,大诗人张问陶季弟。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问莱与四川才女杨古雪(名继端,四川旺苍人,著有《古雪钞》、《古雪集》行世)完婚,子一人:知训。问莱官浙江侯补主簿,署嵊县典史、鄞县典史、吉安县县丞、太平县县丞...[详细]
张大受(?~?),字号不详,四川华阳(今成都双流县)人。大西国大顺年间(1644~1646)武科进士第一人。 大西国武科考试武生时,采取特地挑选狞劣马数百匹,使应考者骑上劣马,同时命呜放巨炮、营内士兵大声喧噪,往往马惊人堕。大西国开科取士,会考得武进士120人。从这些人中选拔出状元张大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