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1912~1984)原名王兴宗,字辅军。海南澄迈县北雁乡(今文儒乡)排坡园村人。1912年农历五月七日出生于仕宦世家,幼承庭训,赋性聪敏,由于家庭的熏陶,从小立志修武,先后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期步兵科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26期步兵科就读,毕业后奉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历任排长、连长...[详细]
王熀(生卒不详)今崖城镇人,明末生员,南明总兵。清顺治四年(1647),见其父因不听崖州知州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号令而被杀后,王就潜赴崖西一带,策动志士联结黎汉二族“义民”举兵抗清,数战不利。顺治六年(1649)王熀北上效忠南明桂王;同时,上疏陈诉其父和崖州士民“戴发效忠”,抗清殉节的...[详细]
王瑄(1648-1730)字玉斯,陵水县安马村(今椰林镇安马村)人。清代贡生,侯选翰林进士,官居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现广东省四会县)司训。在肇庆府时,选送多名文士上京参加科举考试,许多人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回故里陵水掌学时,着力培养人才,其中有保送黄开秀入试,取得岁贡生。这就是说,在他门下,“人...[详细]
王贻堃(1888—1933年),东英区文潭村人。上海法政专门学堂毕业。在校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是本县唯一的同盟会员。 1917年8月,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这就是“ 运动”。运动展开后,琼崖积极响应,陈继虞组织琼崖国民义勇军(简称民军),任总司...[详细]
王邦纶(1907—1951),又名王霆宇,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工科、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和陆军大学正科十七期,陆军少将。海口市秀英区荣山乡龙头下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世代既种田又兼营渔业,家境小康。7岁人村塾读书,初小毕业后人那流烈文小学就读。中学毕业后,1927年初,投笔从戎。同年秋,考入南...[详细]
王昌(1911~1982),又名茂松,光村镇顿积村人。1929年8月至1933年7月在儋县中学读书,1933年9月至1937年在小学任教,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入伍。1940年春和林士庆、陈家贤等人组成工作委员会,负责开辟白沙县革命老区,并组织建党工作和开展游击活动。194...[详细]
王昌恒(1921—1989年),昌江县海尾镇打显村人,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七岁进私塾念书,后到海尾小学读书,1939年春,他和林生相转学第一高小读书。1939年,任抗日游击队第一小队长,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打显村党支部书记、二区政府事务员、民主政府保长、二区政府文书、...[详细]
王昌华(1882~1953年)海南澄迈县太平乡大茂村人。幼年在金江书院读书,善画会写,喜爱戏曲,后加入福隆墟科班馆学戏,一年不满就开始搭班演丑角。他的艺技精堪,表演逼真,唱腔腔圆韵滑,别具一格,博得观众喜欢的“昌华”板,至今仍广为流传。30岁时闻名全琼,饮誉东南亚,是20年代琼剧著名丑角(花生)...[详细]
王大刚(1900~1982)别名王纲,号亚九。出生于琼山县遵谭乡美运村。7岁进私塾读书,10岁因家穷辍学回家务农,15岁父亲病故,17岁赴南洋(马来亚等地)谋生。在南洋期间,和何英、杨少民等结拜为兄弟,一起参加进步组织,一起在工人夜校工作,同时从师广西师傅学习中医治病,研习-。28岁回国,在老家...[详细]
王丹江(1918—1966)又名沛尧,昌江县四更镇(今属东方县)四更村人。1933年在昌江县第二小学读书。1936年回乡后,参加共产党员在村里组织的革命活动。1936年春任昌江县四荣乡青年抗日同志会筹委会委员时,多次率领进步学生同土豪劣绅、-污吏作斗争。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详细]
王道熙(1872-1931)又名咸五,感恩县北富乡(今属东方县罗带乡)十所村人。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诗词、楹联、书法都很有造诣,有人说他“出口就诗对,挥笔成文章”。从小刻苦读书,1906年往儋州求学,回乡后考取廪生,1909年考取拔贡,任江西直隶州判。1920年至1926年,连任两届感恩县民选县...[详细]
王大元(1902—1978年),多文区抱吾村人。一家三代,都是著名蛇医。祖父王大洗。因救济一位清末落伍的老兵,得到老兵的治蛇伤验方。王大洗通过实践,救治多人。有一次,王大洗到高山岭附近村庄买牛,听说一位被毒蛇咬伤的独子,已经入棺,大洗要求开棺抢救,结果“死者”获救。获救者认王大洗为义父。 王...[详细]
王德进(1927~1983),黎族,红岛乡石陆坪村人。兄弟6人,排行老大。少年时读过两年书,粗通文墨。12岁会编竹器、作木工。长大后善渔猎,喜唱戏、弹琴、打球、练武术。1946年参加保乡队,积极站岗放哨和清算地主恶霸的剥削罪行。1947年报名参加琼崖纵队。入伍时,因能写会说,被县长留下当文书。1...[详细]
王定江(1911~1943),原名王伟汉,白沙县细水乡福门村人。祖籍临高县美良区博贤乡寸霞村。1878年,临高县美良区发生水灾,他的父亲王华古为了谋生,离乡别井,逃荒到细水乡福门村定居,与同村黎族姑娘王派并成亲。婚后生下2男1女,他排行第二。一家5口人靠父亲经营小生意养活。 民国11年(19...[详细]
王敦诗(1871~1947)海南澄迈县中南乡(今中兴、仁兴一带)大园村人。澄迈县种植橡胶、咖啡第一人,海南植胶成功先驱者之一。 王敦诗进过府城学堂,见过世面,有文化,做事敢为人先。1924年3月,通过友人,从儋县引进来橡胶种苗,在村旁的黄堂山种植橡胶14亩,约900株。从此,在澄迈县境内的植...[详细]
王凤莲(1926~1941),女,黎族,乳名王春季,学名王育奇,保亭县保城镇什聘村人。 1940年冬,年方14岁的王凤莲在共产党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参加抗日队伍。同期,被组织送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当随军工作队员。1941年,第三支队奉命东调,撤离白沙县,转移到万宁县六连岭坚持斗争。...[详细]
王纲(1895~1955年)又名王介锟,另名金山。海南澄迈县博潭村(今金江镇)人,青年时曾在乡村任教。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兵科,毕业后继而入警政训练班受训,参加国民党军统组织。20世纪30年代初,派往香港以教书职业为掩护,专门收集两广军政情报。1936年,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详细]
王光玮(1894~1959)海南澄迈县山口村(今属山口乡)人。1912年秋,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校)读书。1916年入广州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大学任教。1926年至1927年,任国民政府澄迈县县长,在职期间,积极追随国民党 当局,在澄迈县实行“清理党务案”。1927年4月25日,...[详细]
王光谟(1878—1926年),字二典,号鸿文,别号觉禅,临高县东江区美山村人。曾在琼台书院读书,与琼山县的王国宪、澄迈县的王钦寅友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取得拔贡后,厌恶仕途,回到家乡,发动美山村群众集资办学,邻近乡村的学生慕名而来,他不辞劳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他为人耿直。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