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同淅(1919-1943)别名阿受,陵水县陵城镇瓦灶村(今解放居委)人。1929年,莫同浙毕业于陵水县第一小学,同年考入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1930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谈我国在国联落选》,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难足于兴邦,...[详细]
牟海滨,男,(1955—1975),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标兵,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出身于干部家庭,父亲牟建修,是驻岛部队某部政委。1973年10月,牟海滨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木色水库落户。 1975年初,父亲的一位战友打算安排他到县水利局工作...[详细]
潘云汉(1912~1941),又名祥寿,儋县白马井镇人。青年时代,先后在广东第六师范学校、广东高等警官学校读书。1934年,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他联络谢凤安、吴明、吴浪渡、万珍、李何杞、潘江汉和麦言夫等人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不...[详细]
潘子裕(1892—1976),海口白沙门村人。1925年,参加省港大 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琼崖办事处赤卫队,当选为海口市钢铁机器工会委员,积极参加-运动。1926年8月,由全国总工会特派员曹俊升、林尤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任琼山县苏维埃政府通讯员。1928年8月,参加在海口市陆国宪家...[详细]
邱沐(1921~1949),琼山甘蔗园村人。1946年,任海口市振东街小学校长。1948年8月,中共府海特区党委建立党的 组织——府海地区民主协会。邱沐任振东街民协小组负责人。1949年7月12日,策反国民党驻琼山县东新乡自卫队长宁进铭起义失败,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8月9日,在海口市...[详细]
丘海云号更生(1892~1942)广东省澄迈县六角塘村人。出生于官吏家庭,有兄弟3人,他排行第一,父亲丘庆桐曾任国民党广东省参议员。 他十多岁时随父赴广州读书,民国元年(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四年任琼崖讨袁军参谋,后与陈继虞的起义军开展讨伐沈鸿英、邓本殷军阀的活动。此后,他历任崖县...[详细]
邱岳山(1919~1967),大茂袁水人,1940年以前在家半农半读。1940年2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历任支部宣传委员、琼崖军政学校学员、中共乐万县委宣传于事;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中共保亭县民政科长、中共万陵区署区长(党委常委)等职;1950年8月任保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保亭县县...[详细]
丘岳宋(1904~1986)原名家敏,字馀行。海南澄迈县长安乡(今属长安镇)丘家村人。19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生,少年在家读书,青年离家赴穗。1924年毕业于广东工业专科学校。1924年8月考取广州黄埔军校第2期工兵科就读。在校期间,随军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东征,战功卓著,升任少校营长。1925年...[详细]
丘卓云(1898~1978)原名馀光,字越卿。海南澄迈县长安乡(今长安镇)内阁堂(六角塘)村人。王俊七姑之次子,出生于书香门第,天赋聪慧,学业优异。1920年考获广东省公费留学法国工程大学,攻读铁路工程,未毕业就改修军事,考入法兰西陆军高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受命赴欧洲各国考察军事。1927年奉召回...[详细]
丘宗武(1899~?)原名馀秀,字发堂。海南澄迈县长安乡(今属长安镇)内阁堂(六角塘)村人。幼年在家乡启蒙。1924年初入广东海军学校,6月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编在第四队第1区队。10月14日,随黄埔第1期学生军参加平息广州商团叛乱。11月30日,第1期学生毕业考试完毕。12月,担任...[详细]
任采芹(1878—1945)清末拔贡。昌江县新街镇(今属东方县)玉章村人,少时天资聪颖,入私塾后又勤奋刻苦学习,因而学业成绩十分出众,后参加科举,考取了拔贡,成为昌江县当时为数不多的拔贡之一,后一直在乡间执教,成为当地名儒。1919年任采芹出资120个光洋给昌江县学子刘开汉到广州读书,这事在当地...[详细]
容兴中(1908—1968)黎族,感恩县古镇州峒(今属东方县大田乡)二甲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昌江县民主政府东方峒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昌感县特别区民主政府副区长、昌感崖联合县特别区副区长。1942年率领二甲村民兵袭击日军旧村木材加工厂,毙敌数人,缴获 3支...[详细]
史伯龄(1915—1940)原名史振怡,昌江县墩头镇(今属东方县)。墩头村人,后迁居新街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从大埔中学回到家乡,参加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上半年,考进琼崖抗日自卫团养成所(军校),毕业后又重返家乡参加抗日。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详细]
史丹(1902—1996)哲学家、教育家。原名史振恒,昌江县墩头镇(今属东方县)墩头村人。史丹七岁入私塾启蒙,民国后转入小学念书。1918年,年仅16岁的史丹抱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从墩头村赴穗求学,初入广州番禺师范。次年,转入法国人在广州创办的圣心学校,专攻英语。1921年秋,考入上海南洋中学。1...[详细]
史中坚(1915—1983年),名振坤,原昌江县墩头村人(现东方县辖)。1931年至1936年先后在杭州、大埔、香港等地念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史丹、马白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昌江县抗日后援会委员。1938年6月,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昌感县委决定在新街办...[详细]
苏爱梅(1909~1943),女,万宁龙滚加尧村人。1927年进入村办平民学校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时同军寮村农民郭照尧结婚,婚后10多天丈夫去南洋谋生。她挑起家庭重担,并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被党组织安排到万四区委干炊事、公务工作。1935年9月,因叛徒曾宪书告密被捕,关进万...[详细]
苏华民(1920—1950年),原名树珍。昌江县海尾镇海渔村人。少年时在海尾小学读书。1937年,受地下党员王业熹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苏华民与桂树魁等人组织成立“海尾渔民抗敌同志会”、“海尾农民抗敌同志会”。勇敢地揭露海尾团董陈际棠勾结国民党警长周耀东...[详细]
苏利妹(1963—1978年),女,加来农场兰奇管理区美山村人。生前在兰奇小学五年级学习,“三好”学生。1978年7月31日下午6时,她在回家路上,突然听到“救命”的呼声,原来是一位8岁大的男孩洗那二,失足落入水利沟中,岸边几位小孩正在哭叫。苏利妹连忙跑到岸边,跳入水中,想方设法把小孩推靠岸边,...[详细]
孙毓斌(1865~1934年)出生于梅山镇梅东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前清岁贡生。少年聪睿,品学兼优,精明事理,言行不苟。家虽殷富,却不重于利禄,凡有义举,皆率先支取。宣统二年(1910)任清崖州劝学所视学兼总董,推行“孝、廉、方、正”教育,获得嘉奖。民国初年,久居教界,常往来于穗琼之间,接受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