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贵(1910—1974年),乳名那圣,波莲区和绵村人。刘教英(1911—1981年),乳名妚教,皇桐区和伍村人。他俩都是临高木偶戏著名艺人。 和贵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读了3年,因家贫辍学,到美鳌村舅父家牧牛。他禀性聪颖,又爱唱木偶戏,被戏班主雷华看中。班主邀他学演小生。当时他...[详细]
刘家弟(1901~1930),屯昌县坡心乡大孝坡村人,家庭比较富裕,其父刘国德有文化,有修养,为人正直。家弟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勤奋读书。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广东一中就读。在校期间,多次同杨善集接触,深受影响,思想不断进步,开始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详细]
刘世谦(1927~1987),琼山府城镇人。特级教师。1949年9月,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在华南师院物理系学习。1954年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调海南华侨中学当教师,任物理科组长。198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海口市七届政协委员、政协教育工作组组长;1985年调任市一中物理教师。19...[详细]
刘扬俊(1924~1984)海南澄迈县瑞溪乡(今瑞溪镇)南尖村人。大专文化程度。1950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瑞溪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校长。1953年至1969年在澄迈中学当理化教师,总务主任。在教期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直观教学和启发引导,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大坡小学任...[详细]
刘执戈(1901~1992),又名刘炎,谱名克正,万宁县北坡三更村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曾先后在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中央训练团将官班深造。从北伐至抗日战争,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安徽省保安副司令、国防部部附等职。少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安伊等省参加保卫战。退役后,定居美国,在...[详细]
刘中珸(1887~1926),字子琨,万宁东澳桥仔村人。中学堂毕业即参加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活动。1909年同徐成章、梁秉枢等进步青年参加琼崖第一个同盟会支部。翌年赴日本士官学校读书。1911年受同盟会委派返琼,同刘信初等在陵水县组织第二个同盟会支部。武昌起义后,带领本县同盟会会员和青年30余人...[详细]
刘中造(1891~1939),万宁县东澳桥仔村人,1911年陵水县高等学堂毕业后,买了一名“巡路官”,带徒4名,单 4支,在石梅设立“护路站”,借保护行人安全之名,行拦路抢动、打村劫舍之实。1912年,利用陵水黎民对县政府不满的情绪,攻打陵水县城,宣布自己的队伍为“万陵地方军”,自任“司令官”,...[详细]
刘灼藜(1895~1950),马井镇人。1920年毕业于府城中学,同年以县半公费资格赴法留学,毕业于法国南锡大学。1926年学成归国,任海陆丰法院院长,后调任梅县地方法院院长。1931年后回马井镇积极开展禁吸 活动,并倡议开建马井镇“伏波街”。1938年任儋县国民党“统率委员会”主任,日军侵琼后...[详细]
李维唐(1922~1975),新英镇人。1937年在儋县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从儋县抗日武装宣传队转入党政处工作,并积极组建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1940年2月于潘祥汉率领的特务游击中队任组织干事,1943年后调任“琼纵”四支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及政治处 、宣传...[详细]
李文思(1913—1941年),昌江县耐村人。是中共耐村党支部创建者。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进私塾念书,勤奋好学,爱好书法,常帮村里人写对联。1938年春,在陶世民的引导下,李文思等10名青年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耐村党支部,李文思担任党支部书记。下半年,遵照诗北区委的指示,由李文思、...[详细]
李午天(1897~1952),原名傅中,学名李雪,字性昭,号痛生,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新里村人。出生于农商之家,家境小康。自幼在家乡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后并人国立中山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在穗期间,亲聆孙中山鼓吹的民主革命,接受-的主张,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详细]
李向群(1978-1998) 海南省琼山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某部战士,上等兵军衔。1996年入伍。先后荣获3次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8月随部队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并火线入党。后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大堤上。经抢救医治无效逝世。原部队党委追记他一等功。广州军区授...[详细]
黎新王(1958~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希望工程园丁”。黄流怀卷村人。1978年黄流中学毕业。1980年告别新婚妻子离开家乡,只身到黎族边远地区的永明抱邱小学任教。1983年任该校校长。14年扎根山区,辛勤耕耘,身患癌症,但仍坚持教书育人,为希望工程谱写新章。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学校...[详细]
黎秀基(1920~1943年)崖城镇遵道村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7岁进入小学读书,后考入崖县中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课余喜读革命书籍,《什么叫马列主义》小册子对其影响较大。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了陈英才等在崖城成立的“抗日救国后援会”;参加抗日宣传队,以漫画、标语、歌曲激发群众...[详细]
李亚光(1897-1930)陵水县陵城镇人。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委员,陵水县红军干部学校教官。少年在陵水县同仁学堂读书,1917年考进琼崖嘉积中学。1926年参加陵水县农 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任陵水县红军干部学校教官。1929年8月任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在黄振士的派遣...[详细]
黎永梅(1966—1983),女,苗族,国营中建农场长桥苗村人,优秀共青团员。 永梅家里兄弟姐妹7人,她排行第四。其父黎太清,任农场工会主席,对子女要求较严,经常给孩子讲革命故事,宣传雷锋事迹,教育子女当好人,不要干坏事。由于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永梅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精神。平时,...[详细]
李有美(1908~1951),汉族,湾岭镇岭门圩人。其父李天发拥有田地200多亩,水牛近100头,大山两座,杂货铺1间。 1928年,李有美高小毕业,随堂兄往南京国民党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回岭门圩任商会头目。为人奸诈阴险,多次勾结 民团追捕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与红军对抗。1932年投靠国...[详细]
李月凤(?~1933)女,中共党员,海南澄迈县第二区西海乡新兴(今属屯昌县)人。1927年参加琼崖工农讨逆革命军,任交通运输员、卫生员,同年12月1日参加冯平等人领导的“南田暴-动”。1928年参加琼崖西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在战斗中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 1929年,任中共琼崖特委...[详细]
李玉合(1937-1989)陵水县椰林镇桃丛村人,195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3月退伍。1961年分配到崖县气象局工作。同年9月调回陵水县公安局。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办事员、治安股股长、公安局副局长。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9次被评为优秀公安工作者、3次受到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