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倬云(1900—1936)昌江县四更镇(今属东方县)来南村人,1915年符倬云与刘开汉、关昌荣等少年同时考入昌江县第一高小学校读书。1919年5月10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发下公文,要求每县送3名黎童进入两广师范读书,其时上学名额竞争十分激烈,当时正在一高小学读书的符倬云以黎童的身份参加了考试,...[详细]
符镇(1915—1995)东方县新街镇那等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老红军。少年时代,曾在本村和三家村读过私塾和小学,后在昌江.县第十平民小学当过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昌江县红草乡抗日救国宣传队,不久,担任宣传队队长。1939年日军侵占昌感地区后,先后担任红草村...[详细]
符正气(1895—1979年),又名长大,字云,临高县和庆区清平乡美迎村(今儋县)人。著名医务工作者。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琼崖独立队总部医院、四支医院、挺支医院院长、医生。他曾以精湛的外科医术,为支队长符志行的 伤作过二次手术,很成功。一次是从咽喉取出 头;一次是用消毒的细麻作手术线缝...[详细]
符镇南(1934—1995)黎族,语言学家。东方县江边乡报英村(今移村到大田乡)人。1948年参加工作。在战争年代,作为琼纵总部警卫连的一名战士,曾随部队参加了新宁坡、广坝、抱板、北黎、石碌等地战斗,亲身经历了 林弹雨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战斗洗礼。海南解放后,1951年被保送到南方大学海南分校读书。...[详细]
符振清(1934—1988)黎族,东方县东方镇东新村人。1950年9月进家乡高小学校读书。1953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干部学校当学员。翌年12月留校当班主任。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1月任榆林海军202工厂队长。次年3月调往乐东县,先后任县民房建委会干事...[详细]
符宗仁(1907—1945年),临高南宝区文代村人。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24—1926年,在郎基小学读书时,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怀有“救国救民”的壮志,1926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临高农 动训练所成立,他是该所第一期学员。1927年7月,南宝成立了农民自卫军,符宗...[详细]
龚少侠(1889~1991),又名丰泰。文市乡文坡村人。1924年5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1926年,随军南征收复琼崖,留琼指导农 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逃亡南洋。1929年,到香港投靠郑介民,后任师政训处长,在江西参加“围剿”共产党。抗战初期,任...[详细]
官明华(1934~1971),广东省始兴县隘仔公社沙桥大队人。1949年,她15岁就离开家庭,参加土改宣传队。1952年毕业于广州市第三医士学校,志愿到海南参加农垦建设。她先后在儋县木排农场、白沙龙江农场从事医务工作。1961年调到牙叉农场。在场医院任医士,曾先后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她在...[详细]
郭朝儒(1921—1949年),乳名松培,男,汉族,昌江县乌烈镇道隆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五总队四团二营四连长。祖辈原居旧县村,童年随父母移居道隆村。抗战开始参加了道隆青年抗日救国会。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昌二区武装常备班,先后当战士、班长、副队长。由于他斗争坚决,国民党...[详细]
郭日明(1916—1942年),黎族,中共峨港联村党支部的组织者和道隆党支部的创建者。字世宗,乳名福临。乌烈镇道隆村人。8岁进私塾读书。1933年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34年他在家乡创办夜校,教育发动青年破除迷信,废除旧习俗,提倡新风尚。1938年秋,考取琼西中学,在学校里结识了进步学友赵之...[详细]
郭世长(1910—1986年),字福年,昌江县乌烈镇道隆村人,民主人士。出身于书生家庭。幼年时随父在私塾里读四书五经。1928年在昌江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9年秋,前往广州新亚中学就读,次年因家庭经济拮据辍学返里。不久被峨港村校董聘请当小学教师。1936年,昌江县政府通过考试录用教师,以优异...[详细]
郭天元(1901—1944年),昌城乡光田村人。他出生贫苦家庭,幼年丧父,靠母抚养长大。小时入私塾,后因家贫而辍。1928年应征到昌城当兵。因仗义教训当时县长的儿子而被抓去坐牢3个月,1929年去海口当兵,次年,离营逃归。后经区委书记赵郑农等介绍到区里工作,1938年夏入党,不久任光田村党支部书...[详细]
郭有仁(1882—1926年)乌烈镇道隆村人,清末昌化县贤士。出身贫寒,人穷有志,富有抱负,习学经史,有所见地。青年时因科场落第,携带妻儿迁入峨港村,以教书育人为生。民国初年,曾在墩头、英显、昌城、沙地、打显、道隆等村设馆课徒,广收贫民子弟入学。他曾一度尊崇“孙文”主义,组织学生进行反袁斗争。民...[详细]
郭壮强(1918.10~1986.1),又名益雄,海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新州镇大屯村人。兄弟有三,排行第二。1933年秋至1936年秋毕业于儋县初级中学(简称“儋中”),1936年秋至1937年秋于南京步兵学校修业。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革命。50年代在沈阳炮兵学校进修。...[详细]
韩焕畴(约1890~1968),万宁县长丰镇南山村人。原是一家地主的仆人,后来当上国民党团董,加上胞弟和儿子的势力,置占了大量土地、牛群,成为万宁县的大地主。据后来的调查统计,韩家拥有田地6000多亩,园林地5000多亩,水牛、黄牛1000头以上。在万宁方圆数百里内,人们谈富都攀比“南山焕畴”。...[详细]
何达启(1863~1931),字华甫,号荣光。朝阳乡南盈村人。幼年丧父,靠母抚养。为生活所逼,16岁离家,往海口、越南等地谋生。1886年,随乡亲到马来亚,在一位德国船长家当杂工,深得主人信赖,提携当远洋轮船水手。多次远航德国汉堡。1889年,他经星洲坡、香港抵达海口JF,目睹海口港停泊的尽是外...[详细]
何其俊(1900~19734)原名秀清,又名民锋,字其俊,以字行。海南澄迈县福场乡(今福山镇)土艳村人。 1900年出生于耕读之家,青少年在家乡学校习读,由于勤奋学习,学业成绩较佳。1924年8月考上广州黄埔军校第2期。与王毅、王景星、王武华等分编在步兵科,何其俊租王家槐、丘士深等分在工兵科...[详细]
何仁棠(1910~1934)字阴苍。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六君子之一,国民政府澄迈县县长何仁楷胞弟。海南澄迈县新吴乡龙楼村人。少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后考入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就读,再转读于南京中英中学。1929年考进福建厦门大学就读。1930年考取广州中山大学经济系本科深造。 在中山大学读书...[详细]
何文汉(1905~1976),幼名兰孙,又名精甫,万宁县后安墟人(祖籍龙滚青山村)。未出世父已病故,13岁就到打铁铺当学徒。1926年春在乐会阳江打铁时,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工会。1927年春节期间加入共青团,次年任后安团支部书记,后调三区团委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冬,万宁革命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