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1900~1932),原名裕源,1900年7月出生于海南乐会县桂根村(今琼海市中原镇仙寨村所辖)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王先齐,长期侨居新加坡,没有固定职业,且嗜好大烟,不顾家事。母亲何氏是个农妇,虽辛苦耕作,但仍未能维持家庭生活。因而王志超自小寄居于外祖母家,由外祖母抚养供读。 王...[详细]
王仲芳,原名王启勋,字友卿,1895年12月出生于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第四区阳江镇大良村的一个殷实农民家庭。父亲王朝杰是前清例授守所千总,生母符氏。王仲芳是王家独生子,5岁时被父母送进私塾就读,1908秋考进乐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王仲芳求知欲强,常常手不释卷,因而学业成绩屡居前茅。1913年秋...[详细]
韦义光,又名韦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三江镇美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思想较开明,身材魁伟。他曾拜师学得一身好武功,被各村庄的农民兄弟称为“拳师傅”,为人耿直,不惹是生非,但爱打抱不平,平生务农,在农闲时传授武功,或逢各墟镇集市日从事“相牛”(指观察牛后估计这头牛的...[详细]
吴炳泰,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人。生年不详。他青少年时在乡村小学和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1924年考入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文史部读书,参加琼崖籍学生组织的“旅省同学会”、“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党(团)支部书记。1926年在共青团广东区委...[详细]
吴浪渡原名各章,字绍荣,1914年出生于儋县白马井镇,家境清贫,父亲吴昆仑曾为药店职员,母亲谢氏耕田种地。浪渡2岁时,父亲病逝,由母亲供养。在慈母的教诲下,他从小发奋攻读,聪慧敏捷,记忆力强,又得到文学修养较深的叔父吴泰仑的严格管教,学识与日俱增。胞兄吴名辉与他先后毕业于白马井涌泉小学,又先后考...[详细]
吴之 (1926~) 笔名洛夫。海南琼山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儿童团团长,琼纵支队宣传股股长,海南军区《建军报》主编,《海南日报》编委、副刊主编,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天南》杂志主编,副编审。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详细]
谢宝(?~?) 字紫树。琼山县(今属海南省海口市)龙歧村人。自幼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登进士第,任广东肇庆府学教授。为人不拘小节,不涉仕途,与当道议论不合,弃官归里。在琼山、文昌等县著名书院执教,慧眼识才,学生多有成就。掌教琼台书院时,对...[详细]
谢凤安,又名轨道,1916年出生于儋县新英镇南岸村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读了三年初小,因家境艰难,-辍学。他胸怀大志,坚持自学,在家里一间简易小房的横梁上,挥笔写下“努力奋斗建造吾家邦”9个大字,以鞭策自己。1934年7月,考入儋县中学简易师范班(四年制)。在学校里,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知识、探索真...[详细]
谢翰华,海南万宁县和乐(今万宁市龙滚)田头村人。少时聪明伶俐,头脑灵活。1898年出生,由于家庭贫困,他十四五岁时便随村里同族伯父赴南洋谋求生计。在新加坡,谢翰华白天给资本家打工,晚上主动与略通文墨、思想进步的老乡接触,补习文化,开始阅读一些革命书籍和进步刊物,思想逐渐倾向民主革命,并广泛结...[详细]
谢文川,又名谢门海,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路下村人。1906年出生,谢文川年幼丧母,随父亲谢家成背井离乡到陵水县城做生意。迁居县城后,谢文川有机会上了陵水小学读书,勤奋好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陵水县师范学校。青年时期谢文川一副书生气,文质彬彬,但思想活跃,能言善辩。谢文川就读师范学校时正...[详细]
谢育才(1904~1975),原名谢胡贤,字育才,曾用名黄纪母、谢东平、李志强,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文渊村人。1904年谢育才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贫苦农民。父亲是个独生子,身体健壮,除种田外,平时兼做小贩买卖猪仔。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大哥、二哥都是耕...[详细]
邢增仪 (1950~) 笔名阿仪。女。海南文昌人。民革成员。1988年前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88年后在、海南黄埔军校同学会及某企业工作。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随笔《海语》,小说《过海的女人》,报告文学《此岸·彼岸》,纪实文学《听海·寻巢》。获海南省文学(1988—199...[详细]
熊侠(1902~1930),原名熊有章,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大茂看天塘村人。1902年8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熊朝选,母亲周氏,大哥熊有香,甚哥熊有成,熊侠排行第三。他在四岁那年,父亲积疾身亡,靠母亲和兄长拉扯长大。家里仅有旱地两亩,靠天吃饭,生活难于度日,母亲常利用早晚时间酿酒出售,挣...[详细]
许邦鸿,原名许邦燕,字及天,1899年9月出生于海南乐会县第二区南堀乡(今琼海市中原镇)排塘村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许镇梁和母亲李氏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许邦鸿有弟妹5人,他排行老大。全家8口人挤在一间破陋的小瓦房里。家里贫困,只靠种田难于维持生活,他父亲还得常年挑鱼叫卖,挣点钱过日子。 ...[详细]
徐成章,原名天宗,字惠如,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演丰镇昌城村人。1892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父徐正佩是私塾先生,父亲长年在南洋出卖苦力,除了维持个人基本生活之外,根本无法接济家庭。家中兄弟姐妹6人,全家仅有水田一亩多,主要靠租种地主田地和开垦荒坡种植番薯维持生活。徐成章少时在府城...[详细]
徐瑞明,又名徐瑞冥,改名王香蒙、林青夏,海南澄迈县山口乡高山朗村人。徐瑞明1903年出生,5岁进村办私塾读书,1925年考入澄迈中学。1926年6月,中共邓仲支部成立,徐瑞明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同年7月徐瑞明任澄迈中学学生会委员。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之后,国民党澄迈县当局于...[详细]
许如梅烈士,1919年生于海南文昌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许如梅从小聪明伶俐,是父母掌上明珠。父母在她身上倾注无限的爱和心血,从小给予精心培养。除在校学习,父亲还在家里给她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等。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促成她从少年起便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以及对事物爱憎分明的...[详细]
徐树芳,原名徐崇德,又名徐邦云,参加革命后改名为徐树芳。海南定安县定城镇大底村人,1890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徐光焕是位贡生,父亲徐继蕃是清末的秀才,母亲王氏是位勤俭贤惠的家庭妇女。徐家兄弟6人,徐树芳居长。徐树芳从小跟随父亲刻苦读书,后来在定安县立高等小学就读,毕业后被村中乡亲聘请当教师。 ...[详细]
徐天柄,又名徐坚,字仲叔,曾用名吴青,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演丰镇昌城村人,189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农为业,农闲时兼作小贩维持生活。与徐成章(即徐天宗)是堂兄弟,天资聪颖,灵敏过人,能说会道,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青年时期与徐成章一起加入进步人士组织的励志社。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