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仆 [唐][公元550年-584年]

  • 冯仆(550~584),字纯贤,号独统,冯宝、冼夫人的儿子。 冯仆自小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仆幼年是在战乱中长大的,又深受其生母冼夫人言传身教的熏陶,所以仆年纪轻轻便能抚众用兵,智勇双兼。陈永定二年(558),其父冯宝去世。时值陈朝初建,岭南各地酋长互相攻击,掠夺奴隶和地盘,战乱不断。冯仆...[详细]

冯迁 [宋]

  • 冯迁,讳迁夫,字桥仰,延溪人。姿性聪敏,气质端凝,凡经史子集金匮石室之书,无所不读,且立心制行一以先圣贤哲。甫弱冠,备弟子员,屡试皆夺前茅。端平元年(1234年)登贤书,二年赐进士。淳祐间,应诏除太子洗马。上嘉其能,屡迁至大司马。时北方多故,羽檄交驰,冯迁发谋策,保境安民,立朝勋绩卓著。咸淳进士...[详细]

冯启贤 [公元1907年-1948年]

  • 冯启贤(1907-1948),女,今坑口镇狮村人。民国13年(1924)就读于孔令淦(共产党员)为校长的上林小学,在党的教育下,思想与学习进步很快,是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农运开展宣传工作。次年4月,出席县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11月,上林乡成立妇女解放协会,被选为委...[详细]

冯其章 [公元1851年-1939年]

  • 冯其章(1851~1939 年),神岗镇大坳乡人,前清秀才,年少时跟从名医戚江秀习医,深得其师真传。清光绪中叶(1875~1908 年),在街口镇东成横街设馆业医。他精通医经典籍,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在从化县素有名望。冯晚年设帐授徒,县内有名望的中医,多出其门下。 冯其章以济世为怀,有良好...[详细]

冯仁生 [公元1897年-1973年]

  • 冯仁生 (1897~1973年),男,坑口镇古兴村人。自小在家务农,以种竹耕山为业。世代赖以10亩山地生存,到冯继承祖业时,山地只生瘦竹残林。他细心观察,终于发现一棵竹,生长在上坡总比生长在下坡茂盛粗壮。再经过进一步观察、对比、研究,找出其中原因:上坡蓄水蓄肥力强,竹头保护良好;下坡水土容易...[详细]

冯融 [南北朝][南朝梁罗州刺史]

  • 冯融 ,凉良德(今广东省高州市)人,汉族人,北燕王冯弘的后裔,南朝梁罗州(今化州)刺史。他具有远见卓识,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高凉俚族大首领冼氏女冼英为妻。冯冼联婚,是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旨领的政治联合。从此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冯融是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详细]

冯锐 [公元1900年-1936年]

  • 冯锐(1900~193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康纳尔大学,获农业经济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后到河北省的中华平民促进会工作,参与改革乡村建设事业。民国20年(1931),冯回到广州任建设厅农林局局长兼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 上任...[详细]

冯夏威 [清][公元1876年-1905年]

  • 冯夏威(1876~1905年)沙头镇北村乡六约坊人。年少父母双亡,贫无所依。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只身越洋至墨西哥佣力自给。目睹华工受到当地殖民主义者的欺凌,甚感不平,常起而-,虽屡遭殖民当局逮捕而无悔无息。光绪三十一年,美国《限禁来华美工条约》已届期满,殖民当局却无理拒绝废约,继续利用旧...[详细]

冯星兰 [公元1919年-1986年]

  • 冯星兰 (1919~1986年),男,坑口镇禾仓村人,高中文化。1944年任雍和乡第八保保长。1945年9月珠江纵队挺进西江大队烈豹中队进入四雍(雍宁、雍熙、雍穆、雍和四个乡,今赤坑、坑口镇),次年2月参加游击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中,为江家祠代收租谷,坚持按政策减收租息,...[详细]

冯询 [清][公元1792年-1867年]

  • 冯询(1792~1867),字子良,世居广州。年幼时跟张维屏问道学诗,甚有心得。清道光年间,南园诗社和西园诗社在广州最负盛名,冯询青年时代就是西园诗社的新秀。一次,西园诗社雅集,冯询写《玉山楼春望》诗,诗人们互相品评,对冯的诗最为欣赏,评为冠军。 嘉庆二十四年(1819)冯询中举人,道光二十...[详细]

冯业 [南北朝]

  •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侵灭,冯弘逃往高丽,遣儿子冯业率300人浮海投宋,遇风浪,到达新会便居住下来。 冯业被刘宋朝廷封为怀化侯,授罗州刺史,居新会。被后世冯氏奉为岭南开族始祖,冯业用中原汉族的文化意识开导南越族,使人民安居乐业。 ...[详细]

冯英彪

  • 冯英彪(1881-?),今江屯镇人,是全县闻名的武打师。15岁开始拜师学武,先后跟过13个师傅。最后一位师傅是少林长老,他埋头苦练,造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尤以指力工夫更为出众,用三只手指能将叠在一起的十二枚铜钱,捏成蚬壳形。一次在广州大新公司,一拳击断了所谓试力器的弹簧,试力器也报废了。他晚年回...[详细]

冯元 [宋][公元975年-1037年,岭南六先生]

  • 冯元,字道宗。高祖冯禧,唐末自江西始平县(今清江县)至广州任官,以能知阴阳术数任职于南汉朝廷,一直传到冯元父亲冯邴。-南汉,冯邴入宋朝任保章正。 冯元生于-南汉4年后的北宋开宝八年(975),自小好学。宋初倡《易》,冯元七岁开始读《易》。他母亲梦见异人以青莲花给冯元吞下,并嘱咐说:"善读此,...[详细]

冯云山 [清][公元1815年-1852年,太平天国南王,太平天国的奠基人]

  • 冯云山(1815~1852),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乡创立拜上帝会,冯云山是他的忠实信徒。为了宣传“拜上帝会”,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书以及孔丘、孟轲的牌位...[详细]

冯肇德

  • 冯肇德(? -1976),今东乡镇黄坪里仁村人。民国26年(1937)留学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曾在第四战区对敌宣传队任宣传员,后任第七战区对敌宣传队副队长。民国34年抗日战争结束转业,在广州广宁同乡会任理事长。1950年后在广州副食品公司工作,1976年病逝。同年(...[详细]

冯肇光 [公元1899年-1951年]

  • 冯肇光(1899-1951),别名隐韬,今东乡镇黄坪里仁村人。民国3年(1914)毕业于县城文治学堂。秋,考入省立第四中学(今肇庆中学)就读。毕业后,于民国7年远渡重洋留学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学位。民国17年回国,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法科讲师、国立广东法学院教授兼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州市...[详细]

冯肇宪 [公元1895年-1922年]

  • 冯肇宪(1895~1922),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民国元年(1912)初中毕业,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民国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舰队工作。民国11年初,冯肇宪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荐举下,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 民国11年(1922)6月15日,陈炯明背叛活动的消息传到舰队后,广...[详细]

冯智戴 [唐]

  • 冯智戴,字天锡,号辅元,生卒年月不详,唐高州良德人。冯盎之长子,冼夫人、冯宝之曾孙. 智戴勇而有谋,能抚循部众,得士死力,酋帅皆乐于服从。青少年时常随父至洛阳,统领本部精锐之师。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为宇文化及所缢,天下大乱,智戴率部众逃归,但到处都是起义军,所有关隘都已被占领,智戴只...[详细]

冯志芬

  • 冯志芬(?~1962),广东新会县人,出身书香世家,居住广州龙津东路。自幼受到戏剧的薰陶,曾攻清人诗词,入粤剧界前在思思中学当教师,后当编剧家。民国20年(1931)与梁梦合编《火烧阿房宫》,曾震动艺坛。不久入“觉先声”剧团与南海十三郎一起编剧,将粤剧曲词变“俗”为“雅”,尤其讲究唱词的“平仄”...[详细]

冯重熙 [公元1880年-1959年]

  • 冯重熙(1880~1959),惠阳县府城(今惠城区桥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秀才。先后在两广游学预备科馆学日语、上海中国公学读理科。毕业后,视发展教育、开通民智为当务之急,回乡兴教办学。在惠州创办昌明小学堂和第一间女子学校——振坤女子小学堂,并先后在惠州的昌明小学、观澜小学、省立惠州中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