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统雄(1886—1947),三河镇汇城村人。原名洞云,“统雄”为孙中山所取名。幼读私塾,16岁南渡星洲随父经商。不久,即独立经营“富华”、“国华”等商业公司。业余自行修学,因智慧过人,能博闻强记,且有心得,故能沉毅通达以处理大事。当时清廷政治腐败,国势垂危,他胸怀救国之志,潜心研究革命思潮,常...[详细]
徐文征(1912-1993),安流镇鲤江村人。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获土壤学硕士学位。1937-1952年,先后任教于五华一中、二中、三中,西樵仲恺农工学校,省立梅州农校,郁南喜泉农校,福州协和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1952年至1988年在湖南农学院任教。从教五十多年,被誉为学术...[详细]
许应锵(1837~1896),字少衢,广州高第街(旧属番禺县)人,许祥光长子。他从小聪明好学,21岁被录取为县学生。清同治三年(1864)乡试中举人。以后,以知县身份分发到湖北,后又调赴安徽。应锵在任期间,历办苏、浙、皖赈捐有功,被提升为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府,后又被推荐为道员,特赏戴花翎。 ...[详细]
徐志端(1894-1970),字仲庄,华城镇维西村人。1915年毕业于北京军医学校。1924年任江苏陆军医院医务主任,军政部第二十一、第五、第一陆军医院院长。抗日胜利后任军医署少将专员,1948年辞职。1963年任南京市医院医师,翌年退休。同年(公元1894年)出生的名人: 魏大杰 (189...[详细]
杨必蕃,字椒谷。百侯侯南人。光山令之徐孙。少聪颖,过目成诵。弱冠有文名。龙太守为霖创建韩山书院,集生童肄业其中。亲自课文,以定甲乙。于必蕃极加赞赏,推为潮属名士。府试拔置冠军。乾隆元年(丙辰,1736)登贤书。七年(壬戌,1742)成进士。年三十余而卒。怀才未展,士林惜之。生平著作未梓,藏于家。...[详细]
杨伯极(1941~1999),百侯镇东山村城前阁人。 伯极童年在百侯小学读书,初、高中在百侯中学就读,1959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石油设计院工作。他先后参加过大庆炼油厂、上海炼油厂、大连石油七厂、锦西石油五厂、济南炼油厂、广州石化厂等的设计和施工。 伯极从事炼...[详细]
杨德文(1978~1998),湖寮镇高道村人。 德文的祖父是游击队员,他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熏陶,养成了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在小学读书时,他主动为学校修理桌椅、门窗;村里发生山火,他为参加扑火的群众送水送物;节假日,他常组织要好的同学为军烈属家庭做好事,帮助家境困难的同学干农活。 1997...[详细]
杨德昭(1896—1983),百侯镇侯南村人。清末就读于南京暨南学校,民国2年(1913)上海南洋路矿学校肄业。民国13年从事政治活动,料理国民党上海市党务。民国14年国民革命军成立,回广州参加第四军政治部工作,民国17年任第四军驻京主任。民国21年任西南驻京代表,致力于维系国民党中央与两粤间的...[详细]
杨发利(1856-1938),字秉元,横陂镇小都村人。早年赴香港开设发利建筑公司,获利渐丰。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他回到家乡,倡议封山育林,捐款修路建桥、筑陂开圳。抗日胜利后回香港复业。 同年(公元1856年)出生的名人: 沈澍霖 (1856~1938) 甘肃省兰州西固...[详细]
杨关林(1930~1998),三河镇小坑村人。 1951年,关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冬转业,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东省公安厅-局副股长、股长,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7月后,先后担任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广东省-法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 1998年,杨关林在广州逝世,...[详细]
杨国璋,字璧臣。百侯人。光绪元年(1875)举乡试第四,明年丙子成进士,丁丑(光绪三年)殿试户部主事。陕西清吏司行走。薄宦京师,生事日绌,会省亲南返,潮人延主金山书院。尝曰:“作文之道,必以礼义为主,而后词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闻者以为知言。官京城时与南海戴鸿慈、番禺吴道镕以正学相砥砺。二人皆...[详细]
杨煌(1676—1754),字赤垣,号晖普。百侯侯南人。自幼颖悟,下笔动中理解,不烦绳削而自合。二十四岁由诗经补邑廪生。后屡试不中,至雍正七年(己酉,1729)始以诗经中广东己酉乡科第六十六名举人,其时年五十四岁。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中明通进士。 乾降三年(戊午,1738年)选授罗定...[详细]
杨建苍(1919—1948),又名阿水,百侯镇侯南村人。民国25年(1936),在百侯中学读书期间,他参加了进步团体“民众读书研究会”,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后在百侯、双溪小学教书,极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民国26年加入了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敌同志会”,任百侯民众抗日自卫队队长。次年...[详细]
杨建平(1898~1949),原名金坤,百侯镇侯南村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日本东京立教大学毕业。 民国13年(1924)回国后,建平历任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和沪江大学、政法大学讲师、教授,后任上海商务局局长。民国17年,任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的中校秘书、第十一军后方办事处上校主任;翌年4月,...[详细]
杨杰,1917年生,广东省大埔县大东富溪人。1933年侯中第一届学生。1938年经廖承志介绍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干部部副部长。1953年后任北京公安部队组织处副处长、处长、任免处处长。1959年后任...[详细]
杨扣先生(1897--1993年),普宁大池人,著名老一辈华侨,杨先生因家庭生活困苦,少年时便离别家乡,往马来西亚谋生,先在一工厂做工,由于生性聪颖,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且实践中积累经验,善于经营,创办了杨扣钢铁公司。后又建板厂、建水坞、办粒子工厂等。 杨先生事业成功,心系家乡,早在50...[详细]
杨兰史(1907—1938),原名杨衍祥,又名杨斯、杨兰谱、杨芝祥,百侯镇侯南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他刚满周岁,父即病故,不久母又改嫁,家中七口,全靠祖父杨子和教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兰史秉性聪明,8岁进小学。后读百侯中学,得进步教师及其祖父教育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学生会负责人。...[详细]
杨缵烈,号前村。百侯侯南人。乘时弟也。由拔贡生举乾隆元年(丙辰,1736)顺天乡试。十年(乙丑,1745)会试以额溢列明通榜。授和平县教谕。自为诸生,与兄乘时、弟文振每试辄列前茅,才名籍甚。学使惠士奇聘至各郡阅卷。索其全稿,亲为之序。县令蔺壔延修邑志。考献徵文时称该洽。主讲琼州苏泉书院,勤于讲解...[详细]
杨霁明(1905~1992),百侯镇侯南村人。他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从事电影摄影和大学教学工作。 从青年时期起,霁明与左翼电影家和戏剧家合作拍摄了《自由神》、《最后一滴血》、《风雪大别山》、《松花江上》、《群魔》等进步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文化部电影局任职,后又在北京电影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