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以和,生卒年不详,清化都人。洪武二十年(1387),以贡入太学,历官至监察御史。刚介自持,人不敢干以私。《旧志》称之曰:“秉宪贞度,有骢马之风焉。”连以和当上御史,入簪笔,出持斧,被认为是权势人物。但他正人先正己,刚介自持。既不把权势作摆设,也不为虎作伥。执掌法令,符合正道的法度。所以,连以和...[详细]
廖骐(1901-1976),字逸尘,长布镇栋岭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第五期军官研究班毕业。历任广东保安第四旅连、营长,第四路-卫处中校督察,广东省保安处视察官,广东第二区保安司令部参谋主任,广东保安大队上校大队长,保安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暂编第七师第一旅三团团长,保安第五团团长,第七战...[详细]
廖盖隆同志生平(1918-200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廖盖隆同志,因病于2001年6月23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廖盖隆同志,1918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白石镇扶龙蔗坪村...[详细]
廖华轩(1913~1985),广东省新会县右连乡人。民国14年(1925)到广州谋生,当工人、卖杂货、做小贩,生活贫困。民国27年,日军侵占广州,廖去香港,在香港湾仔鹅颈桥边开书摊卖小说书报,后又兼设档“讲古”(说书)。这是他从事说书艺术工作的开始。日军占领香港后,又重返广州居住在天成路3号三楼...[详细]
廖淑伦(1894-1985),双华镇大径村人。1926年3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历任浙江警官学校政治指导员,国民党中央军委上校秘书,忠义救国军少将政训处长,中美合作所南岳训练班政训组长,第十三军高级参谋、副军长。抗日胜利后,被派驻广州兼任少将接收处长,处理日军投降事务。1949年赴台,卒于...[详细]
廖献周(1912-1999),字宗行,棉洋镇唐纯村人。梅州中学毕业。1932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中供职,后考入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班第四期深造。1942年,任广东省 训练所教务主任、教育长,主持校务工作。1948年冬调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简任参议(领少将军衔)。1949年10月,秘密策动广州 起义...[详细]
廖逊我(1912~1970),-镇岐峰村人。他毕业于-中学,19岁随兄南渡印度尼西亚从事教育工作,23岁回国考入国立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先后任惠阳崇雅中学校长、汕头一中教务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广东省训委会秘书、国民党大埔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大埔县临时参议长、大埔县县政人员训练所所长等...[详细]
廖亚平(1910~1995),原名程带,湖寮镇长教村人。他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市医学院,后赴日本、德国留学深造,民国27年(1938)获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广州市中山医学院外科副教授、江苏医学院教授;后在江西省瑞金、赣州设立外科医院、诊疗所。 民国35年,亚平在广州开设个人诊...[详细]
廖一帆(1917~1995),曾用名廖永长,化名林遥,湖寮镇长教村百岗人。 一帆幼年在马来亚读书,民国24年(1935)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民国26年,他回国参加革命,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赴延安途中,他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民国28年重新入党,任...[详细]
廖蕴玉(1923-2013),字琢之,棉洋镇桥江村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广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学研究会研究员。廖蕴玉少年时勤学于书法。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考入中央警官学院;1949年后在中山大学古文室任教,曾遍习篆、隶、楷、行、草书,旁采金文、甲骨、北碑之精华而书法...[详细]
廖周行(1921~1986),祖籍三河镇汇城村,生于马来亚雪兰莪州侨工之家。 在校求学时,周行一面学习,一面做杂工,常阅读进步书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马来亚加入抗日后援会,募捐钱物,援助八路军和新四军。民国28年(1939),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打入当地国民政府领事馆为革命做工作,在家设立地下...[详细]
李超桓(1898-1973),水寨镇大布村人。青年时考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专业,后转学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1926年回国后,任湖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教授。1933年,李超桓应陈铭枢之邀,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赴福建负责银行筹建工作。数月后,福建银行停建,超桓避居香港。1934年秋,返回广州在...[详细]
李东星(1906~1971),乳名宝煌,字冬心,湖寮镇岭下村人,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民国20年(1931),他任国民党南京市第二区党务指导员、市党部候补执行委员。民国25年7月至民国33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干事,视察室科长、处长、主任。民国33年10月,任青年军训练总监部党务处少将处...[详细]
李恩求,男,汉族,1908年生,广东佛山人。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9队学习。1938年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治干事,苏鲁豫支队宣传股股长。1941年任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宣传部股长、科长、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后...[详细]
李耳云(1919—1978),女,三河镇旧寨村人。生于贫苦农家。出生后35天,就卖给-镇小留村一户农家为童养媳。15岁开始以挑担度日。1952年,参加了-区土地改革工作队,次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土改结束后,被安排到银江供销合作社当营业员,1958年,调到西河供销合作社任饮食业组长。在任期间,工作...[详细]
黎葛民(1892~1978),原名黎庆瀛,别号逸斋、鹤洲外史,广东顺德人,居住在广州河南龙导尾。葛民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勤奋聪颖,诗书画艺无不涉猎,10多岁便临摹了不少古画、碑帖。民国2年(1913)到日本就读于京都美术学校,并与高剑父、陈树人志趣相投,来往甚密。民国6年学成回国,任职于国民政府文...[详细]
李光中(1918-1989)是新丰县早期地方党组织创始人。1918年1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七堡乡冲力村。 李光中于1935年在广州市广雅中学读书期间,参加中共 组织“秘密 ”,是“一二·九”学生-时期广雅中学的学生领袖之一。1937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期间参加广州市 和广东青年抗日先...[详细]
李桂高(1896-1969),又名天香,安流镇福龙村人。韶州讲武堂毕业。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六十二师补充团中校副团长,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长,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少将副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四战区高参室参议、第十二集团军高参。1942年3月授陆军少将。1946年7月...[详细]
李桂和(1880-1953),字宗湘,华城镇黄埔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随契约华工到马来西亚怡保埠,初在锡矿场做工,后与富商曾尚卿之女结婚。1918年,承包锡矿开采,获得盈利。1922年,从五华招集100多人出洋,创办“新广和”“广和昌”锡矿公司。1937年,扩展至7个机械化锡矿公司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