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1917——),原名陈海萍,广东梅县人。1935年任《梅县民报》和汕头市《汕报》驻松口记者。1936年与人合办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后改名《平报》),任记者。并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任松口大众读书会总务干事。12月秘密组织松口救国会。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松口支部书记。发起组织梅...[详细]
李伏,男,1892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桃溪村。1926年参加农会,任桃溪乡农会副执行委员长,农军副队长。曾参加攻打地主民团和“广利暴-动”的战斗。1927年12月17日,在“桃溪反围剿”战斗中,他率领农军勇敢抵抗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民团的围剿,因寡不敌众,突围后撤退到肇庆,在肇庆至广州的渡轮上被敌人...[详细]
李介夫(1908—1998),梅县石坑镇人。 童年时代在家乡念过私塾,1928年迫于生计,随堂兄到新加坡,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事华侨教育工作10年。 1938年夏由马来西亚抗敌后援会介绍和廖承志推荐,到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担任过指导员及李维汉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1940年秋...[详细]
李锦裳,1862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广东省珠海南水镇人,商人,“李锦记”招牌创始人。1922年12月在澳门逝世。 李锦裳幼丧父,与母蔡民靠农耕为生。孤儿寡母受尽村中豪强 欺凌,不得已从新会七堡迁至南水墟定居。初靠开设小食店谋生。母亲逝世后,李锦裳听从村人劝告,白天向蚝民收蚝,晚上熬制...[详细]
李济平(1908—1996),兴宁坭陂镇高沙岭人。 12岁上学,在坭陂教会乐育学堂、本村青莲小学念书。1925~1928年,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奔走他乡,在泰国当织布工人。1929年夏,在新加坡当锡矿工人。1932年,到香港国华布厂做工。不久,独立创办...[详细]
李计添,男,1890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桃溪村,1926年参加农军,曾参加攻打地主民团的战斗。1927年10月12日,在参加“广利暴-动”的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锯开广利街口铁闸门时,遭敌人逮捕,后受尽残酷折磨,被敌人剖腹残杀,牺牲时37岁。1957年,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详细]
李君田(1949年~),笔名可耕,恒美村人。少师从余菊庵先生。现为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香山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书法家美术家系列丛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山市政协联谊会书画室顾问。1989年—1991年有多幅画作参加美国加州SanLgendRo埠中国画廊主办的“中国当代名家水墨画联展”。期间...[详细]
李鮀翀同志生平(1941-200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鮀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0月31日在哈逝世,终年61岁。 李鮀翀同志1941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65年7...[详细]
林光,明代学者,字缉熙,广东东莞人。少时家贫就在春光的灯下读书。十七岁补庠生,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上京会试,下第,适与同下第的陈献章相遇,话很投机,同船南返。至新会白沙乡,拜陈献章为师,往来向学于白沙,几二十年。巡抚朱英劝他做官,他以学未成辞之。成化二十...[详细]
林浩添 男,汉族,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带头人。他参与研发的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新疗法,被评为“2016年全球生命医学八大突破进展”;构建的全球首个智能眼病云平台,被评为“影响全球医学界11大AI事件”;牵...[详细]
林禄如(1902—1984),字铭浩,平远县坝头河陂水人。 1916年,少年林禄如赴印尼投奔叔父林修文,在其叔父的工商行号内学习工商管理的同时,接受华文、英语和印尼文的教育,完成中学课程后,参加当地政府所举办的会考,成绩优秀。 从少年时期开始,林禄如就笃信孙中山救国图强的-,经由中国国民...[详细]
林伟俦(1905-1998),黄埔军校出身的著名将领之一。又名济泉,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生于广东省台山市水步镇大岭乡兴隆村。父亲德慎,母亲黄顺。他原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排行第五,大哥、二哥先后因病夭折。 1913年林伟俦八岁开始在本村私塾读书。 1919年在校长的鼓励下...[详细]
林伟宏(1906—1980),谱名举喜,平远县东石汶水村人。 1925年平远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步兵科,1926年毕业,随即参加北伐战争,因作战勇敢,由排长升为连长。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林伟宏任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二0旅二八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在黄梅兴...[详细]
林文琏(1916—1998),出生于毛里求斯,祖籍梅县白宫镇阁公岭。 5岁时回阁公岭村居住,在立本小学读书;9岁复出毛里求斯,读完西文小学后回香港读完中学。1934年归国就读浙江大学,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毕业。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退休。 ...[详细]
林喜智(1867~1938),孙中山妹夫,孙秋绮丈夫。 清光绪八年(1882),林喜智在堂舅舅的帮助下前往美国旧金山谋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自美国回乡,与孙中山妹妹孙秋绮结为夫妻。育有女林耀梅、子林帝镜(又名林镜)。林喜智与孙中山一直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并曾捐钱支持革命。孙秋绮去...[详细]
林耀(1911—1944),广东省鹤山市址山镇昆华人。出生于澳门,后在香港华人书院读书。1935年春,为抗日救国,毅然放弃即将出洋留学的机会,回广州考入广东航空学校学习。1936年夏,进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继续深造。1938年3月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驱逐机队服役。1939年5月3日,日空军45架...[详细]
林致昌(1931-),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人。1937年进棉湖中心小学,后在揭阳一中、二中、汕头聿怀中学、光中学等校读书。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任学校团组织宣传委员。抗美援朝开始后,在汕头市团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对石岛上帝国主义传教士的斗争和宣传群众工作。曾做为学生代表参加汕头市...[详细]
李世安(1901—1994),家名火生,字致平,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 东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广东高级师范学院,1924年夏毕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东山中学训育主任。11月底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共产党员)与李世安等密切协作,成立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罗四维任...[详细]
李淑桓,(1894—1941),原名壶娴,广东省鹤山市古劳维塾乡人。 人物经历 婚后在广州开设“时修”女塾,亲自执教。因丈夫姓郭,人们习惯称她为“郭太”。“9.18”事变发生后,李淑桓义愤填膺地在《哀国难》的文章中写道:“今日为我国最悲痛之日也。最悲痛之日即吾人0雪耻之时。”其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