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汉,1914年10月出生,湖南省华容县东山乡包家仓村人。原名琨汉、印质萍,字光国。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李光汉从小受到革命熏陶,15岁时即担任区少年先锋队队长。 1931年3月,李光汉任红2军团排长,参与攻打湖北兴山、秭归、均州和房...[详细]
李国源(1902-1959),安仁县竹山乡人。其父李召藩,秀才出身,为县参议。召藩先生为人正直,遇事敢言。除积弊、清浮粮,县人皆称颂,被举为“孝廉方正”。生子国基、国源二人。国源8岁时,与兄国基师从李贞元老先生,1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名列前茅。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可谓少...[详细]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长沙,中国内地女歌手、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1961年,李谷一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为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年,主演花鼓戏电影《补锅》.1974年,李谷一调入中央乐团成为独唱演员。1980年,凭借演唱歌...[详细]
李海英是郴州湘南麻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的布机挡车工,然而,她却是被全公司公认为最优秀的“技术能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朴实而感人的乐章。 1987年,17岁的李海英招工进厂与织布机结缘。布机挡车工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但她有着一股吃苦好学的劲,从生手变成了技术能手。她原先住在距工厂...[详细]
李辉(1927~1951),建立镇区桐木堡(今丑溪口乡)人。1948年,高中毕业后,被国民党军队抓丁。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而投入淮海战役、上海战役。作战勇猛,多次受部队嘉奖,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二次。 1950年随志愿军炮兵十六团赴朝鲜作战,任炮兵排长、连长等职。1951...[详细]
李家典(18O5~1892),生于清嘉庆十年,八都(今清水坪苗族乡)人,苗族,略识文字,为人厚道,乐于助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久旱,草塘溪水不能灌溉两岸高田,禾苗枯槁。家典见状,倡议在姚家湾筑坝,堵蓄草塘溪水,引灌田家寨、桐木坪、龙池坪苗寨溪岸田亩。经三寨苗民赞许议定,按受益田亩均...[详细]
李介鸣,字伯鹏,笔名墨荫,湖南省新宇人,生于1916年,卒于1992年。幼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御医彭笠僧。嗣后,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为师,尽得其传。建国后,1951年在卫生部从事中医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74年,调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该院中医科主任,中华...[详细]
李金才,1914年5月出生,江西省东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3师师长、河北军区唐山军分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榆林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73年11月因病逝世,享年59岁。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李国华 (1914~1998)...[详细]
李克廷(1906-1978),字泪生,资兴市青腰镇黄金村人。1926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第一大队学习。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排长、连长。1930年后,历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连长,陆军中、上校参谋主任(1937年被派到延安18集团军115旅任上校联络参谋),上校团长,少将副...[详细]
李穆生(1899~1973)湖南郴县人。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先后任武昌同仁医院医师、南京中央医院主治医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医处医务科长、军医署第三处技正。民国25年赴美国陆军野战军医学校进修一年。 回国后历任南京第一陆军军医医院院长,军医训练班...[详细]
林子元,1909年3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林子元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代便投身革命,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3年3月,林子元参加红2军团,任军团保卫局侦察员、特派干事。 (二) 抗日战争时期,林子...[详细]
李韶九(1904-1935),别号昌喜,又名柏成,出生在嘉禾县城关镇一个农民家庭。李韶九从小聪明好学,活动能力强。1923年考入衡阳成章中学。1926年4月,考入韶关湘军讲武堂学习。9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五十五团机枪连,随军北伐,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作战勇敢,组织能力突出,被选送到九江林伯...[详细]
李石安(?-1941),生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 日军调集重兵10万余人对中条山进行大“扫荡”。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日军俘虏,挟至孙家山。一日晨,日军对被俘军官及其家属进行严刑逼供和利诱胁降。他始终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他正告日军:“我属革命军人,成仁取义,早有成竹...[详细]
李树彝(1903-1924),郴县坳上乡坦岭(今苏仙区)人。祖父李衡卫任过清末湖广粮督。父亲李严君任过广东韶州、惠州监斩官。李树彝7岁跟随父亲到韶州,在德胜小学启蒙,受到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大同世界、爱我中华的思想影响。1916年,回到湖南就读于南岳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校结识了邓中...[详细]
李弼廷,又名笃中,单名敬,1901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荫溪村。父亲李光成,务农兼做生意。他从小孝敬父母,母亲有病,他亲侍汤药,形影不离。母亲去世,侍继母如故。1920年高小毕业后,曾在家务农一年,至1921年秋,又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同学蒋先云、唐朝英、黄静源等帮助下,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详细]
横刀跃马出湘关,志不遂兮不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土,男儿到处有青山。 这首气势磅礴的七绝诗,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英雄刘诚在武昌起义前夕写的。诗句锋利如刀刃,表达他反对清廷,推翻帝制的决心和勇气。 刘诚,派名刘际云,1880年生于辰溪县石马湾乡石马湾村一位书香世家。刘诚从小天资聪敏,6岁习...[详细]
刘格非(1902-1932),湖南华容人。又名刘卓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曾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刘格非早年先后就读于武昌鄂州中学、岳阳联合中学和长沙育才中学,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学生-,曾任华容旅省学生总会剧团团长。 1924年,刘格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详细]
刘光才(1840--1918年),字霞谷,号华轩,少读书,通经学,习兵法,为人有大志。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新宁江忠源兄弟也同时并起,刘光才在这时投奔贵州巡抚江氏,参加"精捷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后从江氏在湘中、湘西南一带围攻太平天国部队,因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不断得到提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