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亨灿(1902—1928),郴县华塘大泉头(今华塘镇大泉头村)人。1919年春,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就读,结识黄静源、蒋先云等,积极参加学生-。1920年8月,三师筹建文化书社的书报贩卖部,曹被举为主任后,曹尽办扩大革命书刊销售,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3月,曹加入学生进步团体“心社”;6月,...[详细]
曹维山,1897年3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石龙桥显福村一地主家庭。由于他3岁即寄养在佃户曹仁梅家中,8岁才被父母接回家读书,所以从小与农民产生了较深厚的感情。这段经历对他日后走上同地主阶级决裂的革命道路也有一定的影响。 父亲为了让曹维山将来能出人头地,特地为他聘了一位秀才来家中教书。曹维山...[详细]
曹希正(1897~1964),原名曹锡三,苏仙区马头岭乡太和村人。7岁入私塾,1911年入教会所办的郴县新华学校读高小、初中,1915年下期转入武昌旅鄂湖南学校中学部,1919年入北平留法预备班和法文专修馆,曾在北平参与“五·四”运动。同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反对北洋政府向...[详细]
陈策,字华铨,1889年生于辰溪县。幼随祖父读私塾,1912年,去长沙当巡警,博览当时之书刊报纸,学识大长,奠下了为国为民的思想基础。1917年,闻黎天才反对军阀割据而脱离湖北军阀王占元部,即去湖北投黎部陆军第九师随营军事学校学习,后任连事务长。黎部失败后,陈回辰溪。1919年,任县立高等小学体...[详细]
陈甫媛(1912—1982),临武双溪人,自幼从母学编龙须草席,十八岁嫁到临武双溪大岭村,仍经常编织龙须草席出售,时人争先购买。 临武的龙须草席,以柔软透气、折叠自如、冬夏皆宜而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但传统的龙须草席,一般是单色的水波纹路,工艺单一。陈甫媛积极探索龙须草编织新工艺,将龙须草染上...[详细]
陈复初(1881~1926)原名本厚,字坤载,号徽之,八都(今乌宿乡)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复初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四期,与程潜、赵恒惕等人同窗。习骑兵专科,潜心学业。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并结识黄兴、宋教仁等人。年底回国,在学友王隆中部下任参谋长,旋任骑兵团长,参与推翻清...[详细]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我国杰出的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平同志于2005年11月24日7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73岁。 成平,原名成孟杰,男,汉族,1932年6月17日诞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他1950年...[详细]
成希颙(1909~1973),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人。交通部一级工程师,我国著名的道路工程和航务工程专家。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次年担任南京麒麟门二段路面的试验工作,此系当时国内首创工程。、旋任《公路》杂志,参与制定《公路工程准则》。1937年主持修建乐(昌)西(昌)岔路工程。1...[详细]
程智(1907年~1937年12月12日),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74军51师302团上校团长,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国民革命军74军51师302团上校团长,抗日战争参加淞沪会战,后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在赛虹桥。后别追认为少将,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军之一。 2020年...[详细]
陈红光,字栋林,号柱国,1904年11月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青桥村。在兄弟四人中,他最小,因此得到兄长的帮助最多。如三哥陈百川,是湖南省立第三联中的毕业生,经常帮助他提高阅读能力;在哥陈松林是武术好手,常教他一些拳棒功夫。加之他长得魁梧,敢于仗义执言,深得乡里的器重。 1926年春,陈红光...[详细]
陈建钧,1905年7月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青桥村。父亲以佃田为生。他小时读过三年私塾,爱看武侠小说,常和同村好友陈百川打抱不平。11岁那年,他见邻村一农民的水塘被土豪霸占养鱼,农民据理申诉反遭毒打,十分气愤,便与陈百川密谋惩罚土豪,把塘里的鱼毒死。13岁时,父亲为还债被迫到地主陈有德家做长工。...[详细]
陈继崇,又名选科(1900—1940),湖南郴县凤鸣乡(今郴州市安和乡礼家洞)人,陈继崇有兄弟两人,他排行第二。他在少年时代,正是军阀混战时期。他目睹当时的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压榨人民,弄得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立起奋发读书,将来投身改变这种现状的事业。 1917...[详细]
陈九韶(1875-1968),字先瀛,号雯裳,郴州市中山西街陈家大屋人,出生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试一等补廪。后肄业于北京国立财政学堂,又转国立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 辛亥(1911)武昌起义后,建立国民政府,陈九韶经邓家彦等介绍谒见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改组...[详细]
陈林达(1904—1970),字兼善,湖南省湘潭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毕业。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旅排长,新编第五师连长,第二十五师营附、团参谋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任第52军2师6团团长,参加南昌会战。1943年春任第52军195师少将副师长,19...[详细]
陈龙(1893-1967),名为棠,号清泉,祖居郴县永丰乡楠木塘(今桥口镇高家塘村)。 陈龙家世清贫,家产仅有两间茅草屋,靠佃耕田为生。父亲因操劳过度,染病无钱医治,不到40岁就不治而逝,寡母孤儿,生活困苦不堪。后来在兄长为政好友的引荐下,母子4人移居广州,靠开设小缝衣店维持生计。 ...[详细]
陈美连,又名梅连,字培芳,号家龙,1900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湖口长园里(今湖口镇塘头村)一个雇农家庭。幼时从兄看牛、砍柴、种田。十三四岁时,农忙时下田劳动,农闲季节跟随父亲到广东挑盐贩卖。亲眼目睹黑暗社会的种种丑恶,随着年龄的增长,革命的种子在心底逐渐萌发。 1926年夏,茶陵县农民运动兴...[详细]
陈韶(1905-1933),湖南茶陵人。1926年在长沙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赣红8军政治部主任、新编独立1师政委。 1927年5月,陈韶回茶陵组织农民暴-动;11月,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1928年5月,陈韶任中共湘赣边特委委员。 1930年3月,陈韶再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1...[详细]
沉绍藩,号述仲,1902年10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北山向家坝村。父亲沉树棠在长沙城经商,对他管教甚严,每晚回家,必查功课。严厉的父教,使沉绍藩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学业、品德进步,特别在1917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后,成绩常列前茅,受到师生好评。 从长沙师范毕业后,沉绍藩先后在长沙周...[详细]
陈涉藩(?-1943)陆军第15师45团团长。鄂西会战时,奉令坚守湖南南县以北四十里麓湖山阵地。五月六日,腿部被敌弹射穿。部下劝其退下,他厉声说:“湖山不守,誓不生还!”特务排官兵伤亡殆尽。用最后一枚手 与敌同归于尽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