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鲲化(1882-1925),字抟久,湖南新化人。 新化县西城团傅家村(今孟公镇月塘村)人, 1882年生。出身贫寒,家里排行最小,由于无钱上学,幼年成为牧童。在放牛途中,他多次到私塾门外偷听先生讲课,后被先生发现,免费收为弟子。由于聪颖好学,他被先生推荐到游学甫先生门下学习。因勤奋好...[详细]
曾继辉,字月川,县亲睦团珂溪村(今维山乡)人,清同治元年(1862)生。年18,肆业宝庆濂溪书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廪生,旋肆业长沙岳麓书院。期间,参加南学会,提倡妇女不缠足,成立“新化天足会”。戊戍政变后,避祸于洞庭湖淤洲中,自号芦中人,招集股款数十万元就地筑垸垦田,历11年,督工役至...[详细]
曾静(1679~1741),人称蒲潭先生。父亲早丧,家境贫寒,屡试不第,愤懑穷居,闭门授徒,立志反清复明。 清雍正五年(1727),曾静得吕留良的诗稿一本,诗中有“其中虽有数十年,天荒地塌非人间”句。曾静看后,甚为崇拜。便派学生张熙到吕留良家中访求遗书。从其子吕毅中处征得日记纂一本,诗集一本...[详细]
曾继梧,字祖生,号凤岗,县亲睦团珂溪村(今维山乡林屋)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光绪二十一年,以院试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后考入长沙高等工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获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转士官学校第4期习炮科。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学成归国。宣统...[详细]
曾廉(1856~1928),字伯。隅,石牛山人(今汪塘乡境内)。3岁就能沿街招牌、对联,10岁能属文,15岁而为《田家杂兴赋》,20岁考入县学,后选入岳麓书院。课余,常向书店求借典籍,傍柜阅览,片刻读完乙店主试问书中内容, 曾对答如流。学成,先后主讲爱莲书院(宝庆府)、校经堂书院(沅州府)。曾与...[详细]
曾南生(1932-1952) 曾南生,今寺门前乡人,民国21年(1932)3月16日生。家赤贫,6岁时,其父被人诬为土匪,迫走长沙,母亲饮恨身亡。曾南生孤独无依,给人看牛糊口。后至长沙,寻到父亲,当时,其父在长沙新成了家,曾南生与父亲摆香烟摊,有少许收入。 1949年秋,曾南生带着40块...[详细]
曾庆平,天龙山乡人。1970年3月生。 1976年秋,入茅岭小学读书,喜听罗盛教、雷锋的故事。常说:“我也要做个英雄。”每次放学回家,总是拿着书牵着牛上山读书。每学期平均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一直被选为班里的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年先锋队队员。 1981年,考入天龙山中学。在...[详细]
曾庆湘,原名庆潢,号祥发,字子亿,县下庄村马甸(今科头乡)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生。 湘家赤贫,13岁时,其母将纺纱攒下的千文钱,交其外出作小贩谋生。此后20年间,凭其信实、勤劳,陆续在宝庆(今邵阳市)新化两地及资水沿岸各埠分设18家商店,牌名均称益美祥号,经营钱业(存、放、汇款)...[详细]
曾绍芳,字世德,号兰若,碧塘乡注江人。父母早丧,由伯父曾龙坪抚养成人。他自幼发愤攻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三十五年(1607)登进士,县署为其立金榜题名坊。初任浙江乌程县令,不久提升为户部主事,司饷永平一带,政绩有声。后改任东川参议,分巡夔州(今川鄂黔一部)。 天启四年(162...[详细]
曾晓初,县安集团化溪村(今石冲口镇化溪村)严塘人。光清绪二十七年(1901)生。 曾家三代业医,幼承家教,将≮经》、《伤寒》、《金匮》奉为圭臬,凡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陈修园、张石顽、叶天士等诸家著作莫不逐一穷览,悟其要旨。且善于吸取民间方技,往往为一单方,跋涉数百里而求教。16岁起悬壶乡...[详细]
曾希圣(1904~1968),字腾光,出身于湖南省资兴县东乡牵牛坳。曾希圣于民国10年(1921 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教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长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曾希圣加入了共产党。民国18 年在汉...[详细]
张楚,县大同镇麻溪村(今属冷水江市)人。民国5年(1916)生。宝庆中学毕业后,回乡以教学为业。 民国28年(1939)6月“平江惨案”后,张楚于9月与疏散来新化隐蔽的共产党员李化之等被聘为永(溪)车(田)义务教育实验区(今新化晏家乡)教员,分在抱棠湾星星小学任教。并在这学期内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张楚善(1721~1954),两市塘人。家贫,少时靠挑卖井水、黄泥度日。张身材魁梧,腰圆膀粗,力气过人,吃苦耐劳,且性豪爽,乐于助人。1952年县贸易公司招为仓库保管员,家距仓库不逾百米,坚持在食堂就餐,在仓库守夜。空闲时常给食堂挑水。初嫌桶小,每次挑双担;后要求领导制特大水桶一担,供其专用。装...[详细]
张斗枢,字镇衡,县时雍团白溪(今白溪区)人。生卒年不详。家素殷富,从小随父移寓南京京。 清光绪三十年(1904),黄兴组织华兴会,为供会员通讯和传播新文化,在长沙南阳街组设“作民译社”,张斗枢先后资助万余元。次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归国后,在长江下游从事革命活动。清宣统元年...[详细]
张国辉,1927年生,常宁市宜阳镇人。大专文化,中-员,国家一级作曲家(教授级)。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理事,湖南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立二中和国立针灸医学院,后因家乡沦陷而辍学。建国前夕考取衡阳地区革命干校。...[详细]
张家钰(1818-1859) 张家钰,号坚甫,新田铺乡发冲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正月生。父张其左,多次考秀才不取,愤而从农,率子力耕,家渐富,但受人欺侮,立志教子成才,撑持门户。于是自天务农,夜晚课读。张家钰勤奋好学,成绩冠兄弟。全家商议送他去宝庆府城读经馆。他自挑行李及大米八斗入...[详细]
张景春(1884~1959),名达,字安祐,魏家桥井边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后供职于省垣,因不满时政,拂袖归里,潜心研读《素问》、《伤寒》、《金匮》等医书,立志行医解人疾苦,后专攻眼科,购熊胆、麝香、珍珠、玛瑙等名贵药材,制眼药10余种,患者内服、外用,疗效甚著;有...[详细]
张坤元(1904~1966),字天球,牛马司水井头人,出身中医世家,幼随父学医。19岁边医边学,对“经方”、“时方”钻研精深,对民间验方、单方亦择善而从。精于中医,亦学西医,常以西医抢救急性重病,中药调治沉疴痼疾。张治梅毒、臁疮有独到之处,以自炼“五虎丹”为主,疗效甚著。西洋江杨某患梅毒,其妻3...[详细]
张其弦(1922~1961.12),仙槎桥南市铺人。从小聪颖好学。民国34年(1945)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公路勘测设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交通部华南工程处工程师,参与海口至五指山公路及通什大桥的勘测设计。1954年秋,在一次选线勘测中从山坡上滚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