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素有四十八庙、四十八井、四十八桥、四十八牌坊之称,可惜岁月无情,渐成传说。尤其是桥,没几座了。叫得出名字的,我只知道双莲桥、司马桥和司金桥,外加一座杨刚桥。杨刚桥诞生于十几年前,显然不在四十八桥之列。据说建这么一座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杨刚的人。用人名做桥名,在沔城还是独一份,陈友谅也没这种待...[详细]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 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详细]
杨会康(1866—1939),亦名萃元,字仲颐,号筱簏。沔城南门人。18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1903年由其兄介康出资捐官候补道,分发江西。次年任九江木关道,驻湖口征税。1909年调江西巡警道,1910年调江西分巡南(昌)瑞(州)袁(州)临(江)兵备道,监管水利。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军起...[详细]
杨兰田:杨兰田是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创造性的应用物理理论研究天体现象而硕果累累,经常登上全国和国际天文学术会议的讲坛。从而成为蜚声中外的天体物理学家。杨兰田是义堂唐岗村人,他的父亲于20世纪20年代到武汉任基督教传教士,1930年10月杨兰田生于武汉,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迫使杨兰田避回家乡...[详细]
杨起莘(1200--?) 通城县城西城外乌桥畈(今隽水镇解放西路杨家庄)人。同治《通城县志》记:宋理宗丙辰科文天祥榜一甲二名,赐状元及第。《四库全书.宝佑四年(1256年)登科录》有记载。杨起莘年轻时即志存高远。通城锡山(又称银山)有一青石,高丈余,围五丈,椭圆光洁。相传女娲补天,遗石于此,久承...[详细]
杨瑞庭, 男,灯光设计.湖北汉阳人,1917年9月7日出生。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演剧四队,任灯光专职。在实践中自学成才。那时他收购旧货,自己研制器材,从无到有,土洋结合,达到城市演出布光效果。在《蜕变》、《日出》、《雷雨》等话剧演出中发挥了灯光在综合艺术中的作用。解放后四队与浙江...[详细]
杨显东,乳名再惺,谱名君义,1902年11月23日生,湖北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何坝村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教授。1907年放牛,1909年在农村读私塾。辛亥革命后随大哥到汉口仁智学堂读书,1914年到岳州湖滨大学附属高等小学就读。后到汉口在博学书院念中学。1...[详细]
杨玉如:开国元勋 杨玉如从小聪明绝顶,老师都不敢教他。他老爸是个穷教书匠,肚子里的货倒完了,就把儿子托付给大学问家杨介康。介康教着教着觉得内存不够,就让他提前谢师,自个儿设馆授徒。后来沔城容不下这尊大菩萨了,张之洞就在武昌办了所师范,请他进去充电。过不了几天,中国的东西又被他学完了,...[详细]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汉川马口镇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常务书记,《人...[详细]
严文清 湖北省公安县人1958年7月出生,1983年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199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兼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任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副主任、主任,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湖北教育学院院长。 2007年4月任湖北第二师范...[详细]
《潜江历史名人传》快杀青之际,一日,与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原院长、湖北美术学院的原副院长)钟孺乾相聚,闲谈中聊起潜江历史名人时,他问起我,您书中是否收录的民国时期潜江的篆刻大师、著名的大学问家易均室。我坦诚地告诉他,此前我曾收集过易先生的一些资料,但苦于没有找到切入点,至今还没有入书。他说...[详细]
袁瓘,襄阳人,后移居宋州。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到洛阳曾寻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写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开元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详细]
袁国臣(1541~?),字惟邻,明,潜江人。官至山东布政司参政(从三品,相当于今副省长),但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有关他的宦迹记载却很少,我从甘鹏云先生所著《潜江旧闻录》(以下简称《旧闻》),还有《明史列传》《汉阳旧志》等书中,淘出了潜江历史上又一位志向远大、秉性不群、刚正不阿、清...[详细]
袁亮甫(1895—1981) 又名对明。国民党陆军中将,公安县章田寺乡人。八岁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由亲友资助读书。1911年读武昌陆军小学时参加辛亥革命活动。191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历任排、连、营、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官,湖北阳新县县长,武汉警备司令部处长。抗日时期任重庆卫戌司令部少将参...[详细]
袁允行,字克修,明,潜江(今浩口镇)人。明正统十年(1447)考中举人,官至铅山(今江西铅山县)知县。 (一) 袁允行任职的铅山位于江西东部,靠近福建,属武夷山脉多山地带,因盛产铅而得名,明朝乃至今日仍属于偏僻较落后地区。据有关史志记载,他到任后,得知铅山贫穷落后,府衙欠外债,民众多贫困...[详细]
裕德龄(1886-1944),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清朝作家,著有《清宫二年记》等回忆作品。裕德龄长得漂亮,又精通八国外语,曾担任慈禧太后做翻译官,1905年其父病重而离宫到上海,再没回过宫廷。德龄之后与撤迪厄斯·怀特在上海结婚,抗战期间随宋庆龄左右,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详细]
禹殿鳌,字大川,号谦斋,河南成皋县人。举乡试第一,清雍正十一年任沔阳知州。乾隆元年(1736年)将全州划为5乡、20图、100里,并推行田亩清丈法,委-40余人,清丈全州田亩。三年完成,清出瞒田11000多顷。 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江堤溃,全州尽淹,庄稼无收。冬,知州禹殿鳌劝谕殷实...[详细]
余三胜(1802-1866年),原名开龙,字起云,今罗田九资河滥泥畈人。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朝,蜚声梨园。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