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养母为王皇后,初封陈王,后被封为太子。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李忠降封为梁王。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将李忠废为庶民,囚禁在黔州李承乾的故宅,后又将李忠赐死在黔州住所,年仅二十二岁,追封为燕王,追赠太尉、...[详细]
李仲章(生卒不详),元代杂剧作家。陕西冯翎(今大荔县)人。《录鬼簿》作大都人,或云姓孙。与赵张养浩同时。大德年间(1297-1307)曾作过德安(湖北安陆)府判官,不久迁耀州(陕西耀县)知府,皇房(1313)春调大都,晚年又于应城割田400亩,建长院,聘名师教乡里弟子。后终于此。 李仲章创作...[详细]
李宗闵(787-843)唐代大臣,远支宗室,牛李党争的另一主人公。唐高祖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之后。字损之,行七。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洛阳尉。七年入为监察御史,累迁礼部员外郎。 十二年宰相裴度讨淮西,署为彰义军观察判官。淮西平,迁驾部郎中知制诰。十五年拜中...[详细]
李宗成,陕西鄜畴(今武石乡甘石村)人。工画山水寒林。在画法上和李成相近(李成是五代·宋初著名山水画家,卒于公元967年),泼墨润媚,取景幽奇,山林江河,尤为尽善,有《风雨江山拜月图》及四时山水松柏寒林等作品传于世。...[详细]
西夏神宗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1203年,廷试进士第一名,1211年8月12日废襄宗自立,改元光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任内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发兵侵金;金宣宗...[详细]
卢钧(778—864),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文宗时任左补阙、给事中、华州刺史(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岭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广东广州);武宗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昭义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宣宗时任宣武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入朝...[详细]
卢文纪(876-951),字子持,京兆万年人。(案:此下有阙文。)长兴末,为太常卿。文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举进士,事梁为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为御史中丞,迁工部尚书,贬石州司马。久之,为太常卿。奉使于蜀,过凤翔,废帝时为节度使,见文纪奇之。后入立,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详细]
吕柟(1479~1542年)字仲木,号泾野,明代著名理学家,西安府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吕柟自幼笃志好学,虽寒冬酷暑,端坐诵读于书舍。14岁应童子试,补廪生。正德三年(1508)殿试进士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在翰林院充任经筵讲官、考官、史官期间,讲授义理,尽心竭力;考核官吏,不徇私情;主...[详细]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其先祖为汲郡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 ,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县无井,饮水困难,大防将泉水引入县,县民名之曰“吕公泉”。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而被贬黜。哲宗...[详细]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马岱追随兄长马超逆战曹操于潼...[详细]
马逢(生卒年不详),字不详,稷州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唐朝贞元、元和年间诗人。贞元五年(789年)卢顼榜举进士第,官佐镇戎幕府,尝从军出塞。贞元二十年(804年)任盩厔尉。元和二年(807年)自咸阳尉试大理评事,充京兆观察支度使。后官至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王仲舒郎中友善。工诗属文,有诗名,...[详细]
马鉴源,字养之,清代杨村(今南市镇杨村)人,贡生,初入学,即立志发奋,听说贺复斋先生在三原“清鹿书院”讲授程朱理学,便赴其门下,拜师求学。学业精深,被称为贺先生的高足弟子。文学以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文章为师。虽意境不及,百文章颇具锋芒,旨在匡正时弊。人如其文,鉴源赋性耿直,言行有礼,他一生学百不厌...[详细]
[马京](1351—1424),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赴礼部会考中式,发国子监肄业。同年八月,中应天府乡试。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386)六月闻父丧,回乡守制。二十一年(1388)九月起复,十二月六日到吏...[详细]
毛班香(1841~1910) 名经畴,字班香,汉诗之子。中秀才后,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嗣后代父授徒讲学。在教学思想上,他服膺关学创始人张横渠的主张,认为学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出“持身用诚,居敬应物”,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以自学为主,先生着重指导学生精...[详细]
毛汉诗(1821~1892) 名严苌,本县人。咸丰间,乡试中式后,以教书育人为本,授徒为业。及年老,尚常常为其子班香代馆。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对于右任期望尤殷。喜为人作草书,以所写王羲之《十七鹅》见长。生平诗作共3...[详细]
毛培春(1917—1948) 江苏省盱眙人,原籍安徽。出生于贫农家庭。小学毕业后,入医院作看护,初在南京国民党监狱时,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积极帮助并献身于抗日救亡工作。后至延安,就学于陕北公学。民国27年(1938)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受党组织委派,赴国民党-前哨地区洛川从事艰苦的地...[详细]
[马朔]清乾隆时人,精于医。有一张姓久腹病,医治无效,他用银针刺其背并用艾灸之即愈。一杨姓患者盛怒暴躁,致使两睛突出而失明,他用银针拨之使睛复位,再投以药,其明如故。一次,他应邀出诊,听到患者屋内哭声起,以为患者已故。经诊,发现患者尚未绝气,因乱投药物所致,即用推拿法治之,再投以药,不日患者康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