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详细]
任芝铭(1869.4.6-1969.1.1),原名近三,字子勉,曾化名志民和珉,并曾用过余园主人的别号,古吕镇新华街人。他出身贫寒,靠姨母资助,得入私塾读书。二女儿任锐,三女儿任载坤,六女儿任均。 早年的任芝铭专心治学,不问政治。后目睹清政府腐败,国难临头,又与革命志士刘粹轩、阎子固等...[详细]
阮瑀(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详细]
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小陈乡阮庄村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首,与稽康齐名。 阮籍七岁丧父,家道清贫。其家居道北,而诸阮居道南,素称"南阮富,北阮贫"。阮籍学习不知疲倦,吃穿不慕富贵,常以孔子的徒弟颜回,闵子穹、子贡为师...[详细]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 。阮咸是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他所用的琵琶与后来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唐时以他的名字为他所弹的乐器命名为“阮咸”,宋时简称“阮”...[详细]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据《史记·平准书》等文献载:“桑弘羊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年少之时,桑弘羊即成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此后历官数十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财专家,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桑弘羊聪明伶俐,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渐被委以重任,...[详细]
沙春元 春元字梅芳,回族,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族英雄。清道光辛卯科武举(1831年),壬辰科(1832年)武进士,以蓝翎侍卫任山西吉州营都司。咸丰六年(1856年)任天津镇标右营游击,旋调任大沽口营副将。1858年4月,英法侵略军全权代表鄂尔金与葛罗率大小舰艇26艘,官兵约2700余名麋集白河...[详细]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 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详细]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别称上官昭容、小婉,诗唐代著名才女,著有《彩书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等作品。上官婉儿曾谏言提高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设立修文馆、增设学士;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在政坛上有着重要地位。7月2...[详细]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上官仪曾任西台侍郎,封爵楚国公(赠),代表作有《入朝洛堤步月》。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上官仪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人...[详细]
唐末农民战争领导人之一,后叛降唐。生卒年不详。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爆发的唐末农民战争,是王仙芝和尚让、让兄尚君长一起发动的。三年九、十月间,仙芝遣尚让分兵进入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作战。黄巢与王仙芝分军作战后,他随仙芝转战南方。五年二月,仙芝战死于黄梅(今湖北黄...[详细]
王子颓(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73年),姬姓,名颓,周庄王姬佗庶子,周釐王姬胡齐之弟,周惠王姬阆的叔父。深得其父周庄王的宠爱。公元前675年,王子颓联合蔿国等五位大夫发动叛乱,驱逐周惠王,自立为周天子。公元前673年,郑、虢二国联军攻进周朝都城,杀死王子颓和五大夫,周惠王复位,史称此次事件为王...[详细]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名受,号帝辛,帝乙之子,后人亦称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都朝歌。帝辛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详细]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太康四年(283)卒...[详细]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少康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女后缗所生。相- 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详细]
王子带(公元前672年 ─公元前635年),姬姓,名带,亦称叔带、大叔。因受封甘地(今河南洛阳南),谥号昭,故又称甘昭公。他是周惠王姬阆之子,周襄王姬郑异母弟,母为惠后。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因王子带召引戎人侵犯周都之故,派兵讨伐王子带,王子带于是逃到齐国。公元前640年,周襄王在大臣...[详细]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 ,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详细]
申国(今河南南阳)侯爵,生卒约公元前771年前后,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东方的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详细]
宋庠(996-1066),字公序,宋代人,初名郊,为避“宋交”之讳改名宋庠。祖籍丰邑,曾祖宋骈迁雍丘,居双塔村。 庠出生于世代名宦之家,家教优越。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他与弟祁同赴京参加进士考,礼部定庠为第三,祁为第一。章献太后改庠为第一,召试后授职直史馆,-《起居注》,再升左正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