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 刘备平定蜀地,其地方历经丧乱破坏,学问之事久废不举,于是聚集法典图籍,淘汰各家学说,许慈、胡潜同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当时正是百业草创之际,...[详细]
许坚(1917~2001),河南滑县人。民国26年(1937)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太岳三军分区武装科干事,霍县、翼城、夏县武委会主任,安邑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调任阳泉市三矿矿长、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局医院院长。1959年6月始,改任市委-部部长、市政协...[详细]
徐吉生(1894~1955年),河南省宜阳县人。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袁世凯操办的模范团,训练期满后,在镇嵩军当排长,陆续晋升连长、营长之职。民国16年(1927年),徐吉生左臂受伤辗转返里。 民国17年(1928年),徐吉生因有数年军旅经验,遂被推为地方团总,组织乡勇,追剿土匪。民国2...[详细]
徐乃祯(1892-1949) 河南省商水县胡吉村人,1892年生。淮海战役期间,是河南省担架队队员,因长途跋涉,双脚冻伤肌体严重损坏,伤势恶化,久治无效,不幸于1949年春与世长辞,时年57岁。 徐乃祯自幼随父母参加劳动,16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当长工,受到地主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他饱受旧社会...[详细]
徐文远,名旷,字文远。其父为南梁秘书郎,母亲是梁元帝的女儿安昌公主。隋朝灭南梁后,徐文远随父亲-迁徙到河南偃师定居。 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位通晓经学的学者。隋代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等人,都曾在其门下求学。 隋文帝开皇年间,徐文远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并为汉王杨谅讲授儒...[详细]
徐中学(1911-1940) 河南省泌阳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毕业于竹沟党校,后打入国民党泌阳县团队任第三大队大队长。1939年11月10日午夜,他接到敌人“围剿”竹沟的命令后,立即派人报告省委,同时配合竹沟留守处人员宊围。1940年9月因叛徒告密,在竹沟南河滩被敌...[详细]
杨虎生(1950-1976) 林州市河顺镇石口村人。1965年5月参军,中共党员,担任新乡飞机场排长,飞行技术高超,1976年为皮定钧等部队领导驾机到福建前线视察,因空中气象突然恶化,飞机失事而牺牲。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详细]
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受学于边让,边让对他十分欣赏和器重。后来战事开始,杨俊认为河内必定会成为战场,于是带老弱及同行百余家到洛阳、密县的山野间避战。后来转到并州避战。 曹操先后任命杨俊为曲梁长、丞相掾属、安陵令、南阳太守等职,又举杨俊茂才,在职...[详细]
杨少万(1883~1914年),又名杨瑾华,河南省洛阳老城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不满封建教育离家出走,就读于天津北洋政法大学。期间,对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痛心疾首,决心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翌年参加“兴中会”,后又转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后,杨少万与河南府中学堂监督...[详细]
杨体锐(1892~1913年),字姿英,又名学周,河南省孟津县人。清末就读于开封河南陆军小学,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杨体锐奔赴潼关,加入张钫秦陇豫复汉东征军,任模范团大队长。民国2年(1913年)6月被送到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详细]
杨小兰•衡州花鼓戏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杨小兰,女,河南内乡人,生于1961年,现为国家二级演员,1977年考入剧团从艺至今,主工花旦,并能反串小生、瑶旦、老旦、刀马旦,84年被评为我省第一批青年优秀演员。2003年我团受命为赴南岳为国防科大50周年庆典演出,0...[详细]
严图阁(1903~1936),河南省沈丘县人。1929年蒋冯大战时任营长,1931年12月随部在宁都起义,组成红五军团,升任红十五军师长。193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任湘鄂赣军区参谋长,直接指挥红十六军和地方武装作战,转战湘东鄂西,取得显著战绩。1933年初任红十八军军长,率部战斗在赣北。...[详细]
叶全(1928~1989),原籍河南宜阳,中共党员,腿残疾。抗日战争期间随父母逃难来西安。家境贫寒,自幼以卖水果糊口。解放前后一直经营水果,是果品生意的行家里手。1972年,与西一路街道的12名水果小贩,联合组成永红果品商店。80年代初,走上商店领导岗位。1983年,在农村改革大好形势的鼓舞下,...[详细]
尤士奇(1873~1946年),字绍铭,河南省孟津县人,清末举人,民国4年(1915年)曾出任江西省南康县知事。他体恤民众疾苦,减轻兵差税赋,增设学校280余所、普及农村教育、组织开发钨矿利国利民,绅民立碑颂其政绩。民国17年(1918年)辞官还乡后,目睹家乡民众文化落后的状况,便带头出钱办学,...[详细]
袁璋,男,东汉陈郡阳夏人,袁良次子,袁滂之父,袁安叔父。 如果说在东汉政坛上汝南袁氏大放异彩,上演由盛极而衰悲喜剧的是袁良的大儿子袁昌的后裔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则由袁良的小儿子袁璋一系的子孙陈郡袁氏再创袁氏家族辉煌。袁璋一系子孙自曹魏至唐,显达五百余年。 袁璋从阳夏迁居扶乐(治所在...[详细]
袁滂,汉族,字公熙,陈郡人,曾任大司农,东汉灵帝时官至司徒。 父袁璋,子袁涣,陈郡袁氏的始祖,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袁滂虽然官至三公,却始终清心寡欲,不说别人的坏话。东汉末年,党派动荡,只有袁滂中立于朝廷,不被牵连。...[详细]
元弘嗣(567年—613年),隋代河南洛阳人。祖父元刚,北魏渔阳王;父元经,北周渔阳郡公。元弘嗣少年时继袭父爵,18岁任左亲卫。开皇九年(589年),随晋王杨广参加平灭陈朝战役,因功授上仪同。他是有名的酷吏。 开皇十四年(594年),元弘嗣任观州总管长史。在观州,他对属下严厉异常,吏人多有怨...[详细]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东汉末年官员,出身“陈郡袁氏”,为司徒袁滂之子。 袁涣早年曾任郡功曹,后被公府征辟,相继被举为高第、秀才。汉末战乱时,袁涣流寓江淮一带,初为袁术所用,后投吕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灭了吕布,袁涣又转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谏议大夫、...[详细]
袁甲三(1806-1863) 清末将领。字午桥,河南项城人。道光进士,出身文吏,原为京官,以刚直闻名。 1853年奉命赴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督办淮北军务,同太平军、捻军作战。不久,吕贤基毙命,代领其军,驻节临淮(在安徽凤阳东)。1856年配合英桂在河南同捻军作战,在归德(今商丘南)三战三捷,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