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鲁,字郊文,唐滑州胙人。第进士,擢士补阙、翰林学士,唐僖宗避难山南,为嗣襄王煴史馆修撰,得不诛。 景福中,以水部郎中知制诰。雅与崔昭纬善。帝以韦昭度、李磎辅政,而昭纬外倚邠、岐兵为援,以久其权。于是天子厚礼磎,昭纬惧见夺,共谋沮之。及磎墨麻出,崇鲁辄掠麻大哭。帝问焉,崇鲁曰:“今虽乏人,...[详细]
[唐](公元838年~899年)字希徒,先居代郡,后徙河南洛阳。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卒于昭宗光化二年,年六十二岁。 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登进士第。以员外郎主南曹,选事清办。僖宗幸山南,王重荣不肯率职,崇望以谏议大夫持节往。既至,陈君臣大义动之。重荣顺服。昭宗时,为门下侍郎,判度支。杨...[详细]
刘几(一○○八~一○八八),字伯寿,号玉华庵主(《风月堂诗话》),洛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朝进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通判邠州,知宁州。英宗时为秦凤总管。神宗时以秘书监致仕,隐居嵩山玉华峰下。哲宗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 史籍记载 刘几,字伯寿,刘烨子,河南洛阳人。以烨任为将作监主...[详细]
刘健 (1433年2月27日 —1526年12月9日 ),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师从于薛瑄,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先后为官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刘健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详细]
刘矩于永乐十二年(1414)乡试中举。据说刘矩的廷试卷本已拟定为第一名,但成祖夜里梦见一只白鹤翩翩飞至殿上。第二天,便取曾鹤龄为第一名状元,刘矩屈居第二,授翰林编修。 刘矩为人方正古朴,学问宏深,一生尊崇理学,以宋代理学大师程明道、张横渠为自己的典范。平生严谨,从不失口于人。刘矩为文温醇典雅...[详细]
刘理顺(1582-1644),字复礼,号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贫病交困,仍砺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详细]
刘隆(?-57),字元伯,汉族,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汉朝安众侯的宗室,因父亲参加反王莽活动,被灭族,刘隆仅以身免。 长大后参加反对王莽政权的活动,后投奔刘秀,久经战阵,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十六。 早期经历 刘隆出生在西汉末年,当时王莽专权,加紧篡...[详细]
刘蒙叟:宁陵(今河南宁陵)人,字道民,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科状元。 刘蒙叟为参知政事刘熙古之子,他自幼好学上进,擅长诗文。中状元后,历知庐、滁、濠、汝四州。真宗即位后,刘蒙叟上疏,劝真宗“学俭戒奢,谦逊谨慎,轻徭薄赋,勤理政事……。”受到真宗嘉奖。不久,以本官入直史馆。当...[详细]
刘轻霞,河南安阳人,同盟会成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创办了河南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 刘轻霞(1877~1922)辛亥革命女志士。河南安阳县蒋村人。原姓马,18岁时嫁与尉氏县刘耀德,故人称-霞。25岁时夫亡,因无兄弟子嗣,刘氏族人为争财产而与青霞发生诉讼。1905年-霞随兄携子赴日考察,这在...[详细]
刘仁轨(603-685),字正则,今本县张市刘向人。少时家贫,处隋末乱世,不能安居乐业。但仁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通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安抚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之改定数言,任瑰惊异,遂上 书推荐为息州参军,不久转陈仓尉。仁轨上任后,闻部人折冲都尉鲁宁,依仗权势,豪纵犯法,历任地方...[详细]
刘文龙家世及生平事迹均未见记载。 据《永乐大典》中有剧目《刘文龙》、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中有《刘文龙菱花镜》、清代有《说唱刘文龙菱花记》等等。但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把刘文龙都写成高中状元,而在历代状元中只有金朝有个经义第一名,或叫状元的刘文龙。虽说文学作品中的刘文龙没有一个固定朝代,料想...[详细]
刘宪(655年―711年),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祖刘会,官至隋高阳郡功曹、益州绵竹令;祖刘举,唐左宗卫率府录事参军、潞州乡县令;父刘思立,考功员外郎。刘宪十五岁举进士,授阜城尉,历任武德、白水、伊阙三县尉,累进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天授...[详细]
刘允济[唐]字伯华,河南巩(今巩县)人。少孤,事母尤孝,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累迁左史兼直弘文馆,武后(六八四至七o四)时官修文馆学士。工书,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云:“学并卢、王敏,书偕褚、薛能。老兄真不坠,小了独无承。”《唐书本传、杜诗笺注》...[详细]
刘云行(1872-1911),杞县竹林人,清末黄道军起义领袖之一。家贫,幼入私塾,学业超众。成年后两次赴考皆因病中辍,遂云游四方,广结朋友。他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每每长吁短叹。后受“康梁变法”影响,秘密传抄研读《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常常爱不释手,尤其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详细]
刘自强(1508-1582),字体乾,河南扶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广平府推官,吏部考功主事,迁太仆寺少卿,补陕西参议。累迁山西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以功拜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隆庆二年(1568)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再改兵部...[详细]
李咸,字元卓,曾学鲁《诗》、《春秋公羊传》、三《礼》,任大鸿胪,灵帝初拜太尉。李咸在相位能约身率下。谢承著《后汉书》:(李咸)自在相位,约身率下,常食脱粟饭、酱菜而已。以老乞归。尽还所赐物品,乘敞牛车,使子驾御,晨出京师洛阳,百僚追送不得见。 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讳咸,字元卓,汝...[详细]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 初入...[详细]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