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绍业(1755-1814),字服先,号敬堂。万载康乐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博研群书,年青时与浮梁邓传安齐名,督学翁方纲有“万载浮梁辛与邓,说经夺席惊群英”之句。绍业既通籍,官国子助教,宦京师十四年。与方纲校勘、注疏《说文》。有持经说相质者,方纲必与绍业共研讨之,绍业证据极博,而能审...[详细]
熊肇勋,字永青,号克尧,公元1900年生于横路乡港北村,1924年春赴广州,投入黄埔军校,是该校第一期毕业生。1926年北伐期间,与王尔琢一道被派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后任该军第九师第二十六团团长,在高安灰埠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 熊肇勋少年时,先后就读于辽田私塾、升...[详细]
姓名:徐锴 字楚金生卒:920—974籍贯:家谱:徐铉弟擅长:经历:介绍:南唐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系传》40卷,已经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又以四声谱次,著《说文解字韵谱》5卷,便于检索。还著有《通释五音》、《方舆记》、《古今国典》等。作品:徐锴[公元九二o年至九七四年]字楚金,扬州广...[详细]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详细]
徐禹功:生卒年不详,宣和年间颇有画名,善画水墨梅竹,师从杨无咎,得其生动之状。 徐禹功,生卒年不详,江西人,布衣,自号辛酉人。从书于竹节之名款“辛酉人”考之,当生于南宋绍兴11年(1141)或北宋元丰4年(1081)。宣和年间颇有画名,善画水墨梅竹,师从杨无咎,得其生动之状。传世作品《雪中梅竹图...[详细]
杨士杰(1892—1927),出生于上栗县彭高镇坛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4岁丧父,母亲改嫁以后,参加安源工人运动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带领部分矿警队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担任了矿警队一分队队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了围攻长沙的战斗。1927年6月初,担任中国工农革命...[详细]
杨士奇(1366.2.3~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详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代表作品:《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详细]
扬无咎(1097—1169) 字补之,自名村梅,又号逃禅老人或清夷长者。大桥街道南上人,两宋之际著名画家,尤擅画梅,开墨梅之派先河。 无咎平生耿介,不慕荣利,秦桧当权时,耻于附势,屡征不起。其文学造诣也很高,著有《逃禅祠》一卷,颇有盛名,但被其画家名气所掩盖。游骋瀚墨,堪称一绝。 无咎所...[详细]
杨无咎:(1097-1169),字补亡,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江西清江县西南)人,他为人耿直不慕利禄,诗词书画皆精,书法学欧阳询,以其笔画劲利,故以工作梅。他的墨梅有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与院画塑造的娇艳柔丽的形象大不相同,传世有《四梅花卷》、《雪梅图》、~梅图》等。 四梅图 此...[详细]
阳孝本,字行先,号玉岩,上犹县安和乡人,生于北宋宝元年(公元1039)。 孝本少时天资纯正,好学寡欲,年青时通晓四书五经。29岁时由右丞尚书薄宗孟抢荐为京都(今开封)上庠(大学)馆师。孝本长期追求寺庙、隐士的生活,加上受当时周、程理学家的文论影响,崇尚“有德者必有言……故言则成文、动者成章。...[详细]
颜辉,字秋月,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县)人,一作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卒不详。人称老画师,知为宋末元初时人。擅画道释人物,元大德年间(1297-1307)曾在辅顺宫画壁画。所作笔法粗厚,钩勒粗细咸宜,起伏有致,渲染精到,以水墨烘晕,使画面衬托出阴暗凹凸,富立体感,有“笔法奇绝,八面生意”之称,...[详细]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详细]
颜相时(?-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与兄长颜师古都学问深厚。武德年间,为李世民属下天策府参军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拜为谏议大夫,有谏诤之风。转礼部侍郎。相时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颜师古亡故后、...[详细]
应益都(1903-1937),上栗县杨岐乡关上村人,父辈为清末秀才。第一批加入共产主义先锋队,中共共产党员,随毛泽东同志参加过秋收起义暴-动 ,曾任游击队队长、新四军新编团团长。1937年从事秘密工作不幸被害身亡。现予以抚恤。经历历史事件: 秋收起义 (公元1927年)...[详细]
袁京,字仲誉,袁安长子。和帝时官至蜀郡太守,著有《难记》32万言。 《通志》记载,东汉中叶,袁京初拜郎中,稍迁待中,出为蜀郡太守。后远徙于袁,隐居于县城北山之麓。是时,宜春尚为县。后因其姓以名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在宜春县学右。袁京隐居不再涉足仕途后,在当时的五里...[详细]
袁玉冰(1899~1927.12),别号孟冰、冰冰,兴国县崇贤上沔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1岁进私塾读书,15岁在兴国高兴墟成德小学读书,19岁入南昌二中求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