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齐书》《梁书》记载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 汉宣帝时,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由于望之看不惯霍光的倨傲,所以得不到霍光的重用。萧望之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即...[详细]
萧咸,字仲君,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西汉大臣、经学家萧望之的儿子。初为丞相史,被举为秀才,任畤县县令,升迁淮阳、泗水内史张掖、弘农、河东太守。所到之处有政绩,多次增加俸禄和赏赐黄金。后来被免官,又担任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出使匈奴,官至大司农,在职位上去世。 史书记载 《汉书...[详细]
萧颖士(716—768年),字茂先。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唐代散文家,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并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萧颖士为南朝梁宗室的后裔,世为官宦之家,因而较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载,他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四岁能文,10岁补太学生,19岁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详细]
萧由,字子骄,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西汉大臣、经学家萧望之的儿子。初任丞相西曹卫将军掾,升任谒者,任出使匈奴副校尉。 人物生平 后来被举荐贤良,任定陶县令,升为太原都尉,安定太守。治理州郡有声望,很多人称赞和举荐他。当初,汉哀帝做定陶王时,萧由任定陶县令,违背了定陶王的意思,很快,朝...[详细]
萧育(公元前76年—公元3年),字次君,号广成,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前将军、光禄勋萧望之之子,相国萧何七世孙。西汉晚期-。他曾经辅佐过元帝、成帝、哀帝三代君主,历任太子庶子、御史、使匈奴副校尉,后又为茂陵令、南郡太守、冀州、青州两郡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入守大鸿胪。后来,萧育因病辞官,...[详细]
萧置(?~~~865年),唐懿宗时任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出身兰陵萧氏,祖父萧复;儿子萧遘。 人物活动 公元864年夏,四月,以兵部侍郎、判户部萧置同平章事。萧置,萧复之孙也。 公元865年三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置薨。...[详细]
萧至忠(?-713年),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朝宰相,秘书少监萧德言曾孙。 萧至忠出身兰陵萧氏皇舅房,早年曾任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依附武三思被擢升为御史中丞,改任吏部侍郎。 景龙元年(707年),萧至忠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龙三年(709年),升任侍中,依附于...[详细]
谢辉(1909~1968) 原名谢焕文,曾用名谢奇,十字路镇三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1年在烟台从事革命活动被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判刑3年。1934年出狱后回乡。1936年底任涝坡乡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乡长的合法地位和家乡的群众关系,与张子亮、刘怀川等人,组织起十字...[详细]
邢昺(932—1011年),字叔明,曹州(今山东菏泽)人。北宋学者、教育家。 邢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以通“九经”及第,授予大理评事(司法官),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盐城监。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回京师任国子监丞,又调为国子博士,专做各王府的教师。宋太宗雍熙时期,升为水部员外郎。...[详细]
辛宗山(1948~1980),移风店镇小坝村人。1964年参加工作,任青岛市房产局第一住宅建筑公司第四施工队维修班班长,曾先后7次获“先进生产者”称号,11次被评为先进民兵和民兵积极分子。1980年3月17日傍晚,辛宗山在巡逻执勤中,发现一偏僻处三个手持凶器的歹徒正在拦劫一名女青年。辛宗山毫不犹...[详细]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原名熊汇荃,男,1919年4月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的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当时任掖县的推事,也就是县长,后来曾任湖北高等法院刑庭庭长、国民政府湖南高等法院的院长 。在家里的8个孩子中,排行老五。 祖籍安徽凤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详细]
修德(1921~1992),字石竹,著名书法家,潮海街道新建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协会理事,曾当选为第十届青岛市人大代表。1921年10月,修德出生于即墨城一个农民家庭,叔祖父修景清是个民间中医,善画兰竹,尤长书法。在叔祖父的熏陶下,开始学习书画。 1937年,修德考进青岛公华...[详细]
许铤(生卒年不详),号静峰,明代武清人(今属天津市),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1578年),许铤独身赴任即墨知县,到任伊始,他不辞劳苦,跋涉全县,勘察地理,了解民情,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施政大计。他在《地方事宜议》一文中,针对即墨的实际情况,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等五个方面陈述了自己...[详细]
许彬(1385-1461),字道中,号养浩,出生于明代兖州府宁阳县白里,祖籍明丰县苗城里钓台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许口村)人。许彬“生而颖异,及学,目十行下,时人皆称神童”,少年时因丰县灾荒,十四岁随父迁居山东兖州府宁阳县,明朝大臣,著名学者,馆阁体代表作家。世称“东鲁先生”。少以文学知名,永乐九...[详细]
徐达三(1906~1939),又名徐政权、徐坚如,普东镇袁家屯人。少年时随叔父到抚顺煤矿当背煤工,后被抓丁当了奉军。阎奉交战中被俘,加入晋军,后任排长。 1932年10月,徐达三随部队驻防绥远省临河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时,经中-员王森、房鲁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徐达三受党指派在晋军中秘密发...[详细]
薛绥之 (1922—1985) 薛绥之,原名薛景福。1922年3月28日生于淄川县第六区(今邹平县临池乡)大临池村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自幼在本村读私塾,1934年,入山东第二实验小学读书,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后转入济南日语专科学校、齐鲁中学学习。1942年考...[详细]
徐福(公元前255~?),本作徐巿,字君房,秦代琅琊(今胶南琅琊台附近)方士。 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月垂)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详细]
徐复阳(1476~1556年),字光明,号太和,又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幼年双目失明,后流落到即墨,为鹤山遇真庵道人李灵仙收养。徐复阳得到李道长的秘方治疗,双目复明。徐复阳于鹤山遇真庵旁的“仙鹤洞”面壁九载,后又在崂山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入主遇真庵,创法派“鹤山派”。明嘉靖三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