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镇 (1901—1940)又名刘景宣。峄县二区甘霖乡小屯村(今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小屯村) 人。鲁南抗日武装前期领导人之一。19岁参加奉军,1930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和朱道南一起组织了著名的邹坞乡农学校-。9月,又协助朱道南成立了一百余人的“鲁南抗日自卫团”。同年11月,任...[详细]
刘吉忠(1920—1947)原名刘继忠。夏津县雷集乡古城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一一五师教导二旅连指导员、中共临沭县岌山区区委书记、滨海地委组织干事、临沭县委组织部长、临沂县委副书记兼临沂县支前总队政委。1947年2月任城西对敌斗争指挥部政委,坚持敌后斗争。同年6月牺牲。 ...[详细]
刘峻(462—521年),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属山东)人。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而其文章亦擅美当时,是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 刘峻生不及一月,曾任宋始兴内使的父亲刘病逝,母亲许氏不得不带着他及哥哥法凤回到故乡。宋明帝泰始五年,刘峻8岁,魏攻占青州,刘峻母子为乱兵所掠...[详细]
刘康侯(1900—1977)名晋升,曾用名刘中和。博山县(今淄博市博山区)人。1919年博山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博山县立报恩寺(第五)小学先后任教员、校长。 1926年11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为中共山东党刊《红星》书写版面。1928年5月, 中共博山支部-解体,从此脱离党的组织。...[详细]
刘康来(1922—1978)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济南建筑公司工人、 公司党委副书记、 济南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常委等职。1957年在建筑公司工作时, 吸收先进技术,采用模型平排刮料法,提高工效2倍。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先进生产者大会。1958年、1966年两次获...[详细]
刘奎文 (1911—1936)字星五。 广饶县刘集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负责中共广饶县委宣传工作, 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他投奔当时在苏联红军远东情报局工作的姐夫延伯真。经延介绍,入苏联海参崴东方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回国,在黑龙江省密山、勃利等地进...[详细]
刘坤 (1924—1985)苍山县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南进三大队, 历任班长、排长。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任滨北独立一团二营六连连长。 同年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三十七师一一团三营营长。 战斗中...[详细]
刘莱夫 (1914—1974)原名刘嘉典,曾用名刘法五。莱芜县西上庄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任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兼山东省委鲁南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特务连政治指导员、中共泰山区特委组织部长、泰山地委书记、泰南地委书记兼军...[详细]
刘来光(1913—1948)莱芜县下亓家峪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中共党员。1938年入伍。曾任华北野战军8师24团团长。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经历历史事件: 淮海战役 (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 同年(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吕永高 (1913~19...[详细]
刘兰芳 (1904—1934) 名曰善,字兰芳。莱西河崖村人。1924年莱阳乡师训练班毕业任本村小学教员。 1925年8月与田绰永、刘坦等人成立了“反封建、反压迫、反迷信”的“少年同志社”。1931年春被国民党县政府委任为洼子镇镇长,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详细]
刘立梓(1908—1947)沂水人。中央军校第一分校第四期步兵科、南京步兵学校战车防卫训练班、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任国民党军排、连长,区队长。1942—1945年任第七十四师参谋处少校参谋、第七十四军参谋处中校作战科长。参加了鄂西、常德、长沙、衡阳及湘西会战。1946年后任...[详细]
刘良才 (1890—1933)广饶县刘集村人。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读过3年私塾, 后在家务农多年。1925年2月,经刘俊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营地区第一个农民党员。入党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刘集村党支部。此后,在菜园、耿集等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7年...[详细]
刘力夫(1917—1940)邹平县大有里村人。邹平乡简易师范学校辍学后,回村任小学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了“民先”组织。193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邹长中心县委青年部长、-部长、动委会主任、宣传部长等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农村支部,发动...[详细]
刘溥霖(1888~1915.12.4)又名刘光,字季瞻,又字筱唐。山东沂水人。其父刘次哲是同盟会会员,1912年曾任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其长兄彤霖、次兄湛霖、三兄淦霖均为山东同盟会成员。刘溥霖自幼读书,17岁时考中秀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入革命党人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学习。同年...[详细]
刘立训(1915—1949)平阴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始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独立营通讯员, 后任排长。1941年4月,独立四营改编为平阴抗日基干大队,他任该队排长。1942年后历任连长、营长。1949年冬,他所在部队奉命挺进大西南,担负解放贵州、追歼国民党溃逃部队的...[详细]
刘满朋(1966—1985)济宁市市中区土城乡董庄村人。1984年11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年初,随部队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2月2日,人民解放军打响了收复“A”高地的战斗,他任第二梯队的第二组组长, 任务是协助第一梯队消灭“A”高地敌人,救护伤员。在战...[详细]
刘美泉(1936—1966)高唐县王屯村人。革命烈士。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两次荣立三等功,荣获“二级优等射手”称号。1959年2月转业到哈尔滨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 后任车间生产组长兼党支部书记。1966年2月8日,车间氧气站氧压机突然起火,他冲入火海,切...[详细]
刘明鹄(1922—1967)苍山县椅子圈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山东临沂独立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赴朝参战,荣立战功1次。后任营长、团长、师政委等职。196 7年病逝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详细]
刘鸣銮(1902—1928)沂南县门家庵子村人。1925年在上海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时,参加由学生兵组成的中央独立师作战,立大功1次。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组织民团武装,在抵御匪患斗争中牺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