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来(1919—1982)阳谷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济南联合诊所医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立中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60年、1963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 ...[详细]
李同庆(1911—1972)广饶县北薛村人。吕剧演员。出身贫苦,幼年学打霸王鞭、唱花鼓。13岁拜薛金田为师,学唱化妆扬琴。初学青衣花旦,后改文武老生,对花脸、丑、彩旦,无所不能。满师后进“高家班”,后搭“黄家班”,在广饶、临淄、益都等地演出。1933年到济南,先后在“同义班”、“义和班”演出十余...[详细]
李同太 (1928—1966)桓台县人。 济南第一印染厂工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卷染机台操作中,创造性地总结出“三快两头平”卷染操作法,提高了产品质量,克服了人为浪费。他还创造了“-浇边法”,解决了硫化染色过程中产品质量问题。他创造的这两种操作法在全省印染行业中得...[详细]
刘钊(1919—1970)原名刘振武,字右斌。肥城县(今肥城市)老城镇城里人。中共贵州省委秘书长。1934年考入北平黄寺中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弃学参加革命。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肥城县委...[详细]
刘冰(1906—1931)原名刘凤阳,字子鸣。临朐县纸坊乡小峪子村人。1923年参加革命工作。1924年秋加入国民党。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底到济阳县办训练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29年4月,奉命调济南,到国民党的胶济铁路总工会任职。从此在济南、青岛之间秘密...[详细]
刘伯戈(1911—1962)原名刘振策。莱芜县西上庄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莱芜县委代理书记。1935年10月叛变。1940年后,任莱芜县长兼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组织还乡团对莱芜地区进行疯狂-倒算。1941年至1948...[详细]
刘博泉(1912—1980)原名刘其厚。广饶县西刘桥乡三水口村人。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 1937年先后在蓬莱、广饶等地小学任教。同年12月,与延春城等组织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 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连政治指导员、邹平县-长,县委宣传部...[详细]
刘采甫(1910—1969)曹县刘岗村人。山东梆子演员。农闲时学戏并跟本地高调梆子戏班演出,先演花旦,后改唱彩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担任本村农会主任。 1944年初,组建光明剧社,任社长。是年5月,光明剧社同冀鲁豫第五军分区宣传队(大弦戏)合并为群众剧社,仍任社长。期间,组织剧...[详细]
刘长庚(1890—1968)本名刘坤,艺名银娃娃。无棣县小泊头村人。十几岁就在当地“火食班”学戏。擅演小生。1954年他在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拣柴》中的李春发均获奖状。1956年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成立,他担任团长。同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详细]
刘长亮(1922—1941) 淄川县东庄(今属淄博市淄川区)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0团团长。1941年牺牲于沂水县歪头崮。 ...[详细]
刘长胜(1903—1967)曾用名王相保。中国工人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国际活动家。海阳县(今海阳市)孙疃村人。刘长胜幼年家贫。1921年,随舅父去海参崴做皮匠、当店员和码头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他组织远东地区的工人参加志愿军,投入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4年10月,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详细]
刘超(1926—1974)亦名刘之刚。栖霞县(今栖霞市)虎龙口村人。1943年参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战斗200余次。被东北野战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获东北民主联军“勇敢奖章”1枚、东北人民解放军“模范奖章”1枚、辽宁省“荣誉奖章” 3枚。曾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详细]
刘次恭(1908—1971) 又名刘学宽,今地方镇人。1924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曲阜)。上学期间,时值发生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叛变革命等重大事变,学校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掀起反封建的浪潮,刘次恭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1930年毕业后,先后在单县一小、济宁一小,费县、临沂、掖...[详细]
刘慈源 (1893—1939)又名恺。昌乐县五图镇小解召村人。192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1931年春,小解召党支部成立,他任支部书记,积极准备-,事泄被捕入狱,后获释。1938年12月,他主持成立中共第一届昌乐县委,任书记。1939年9月9日,被国民党昌乐县县长张天...[详细]
刘存山 (1909—1946)昌乐县北展镇庙子官庄人。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任中共昌乐中心区委委员。1931年春,庙子官庄党支部成立,他兼任支部书记。同年6月,中共昌乐特支成立,他任特支委员。1932年8月,中共昌乐特支遭破坏后,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详细]
刘德培(?—1863)字雪田,后改为春田。祖籍四川,淄川县纸坊村(今淄博市淄川区淄城镇开河村) 人。清代淄川农民起义领袖。幼年勤奋好学,中秀才后为塾师。1860年(咸丰十年)秋,淄川知县多仁横征暴敛,浮收漕粮,群众愤起闹漕。他为群众拟写抗漕呈文,并谋划聚众去县衙与知县讲理。因事情泄露被捕判死刑,...[详细]
刘德润(1905—1961)乳名刘娃,艺名“红脸娃”,又称“红脸王”。曹县魏湾村人。 豫剧演员。 11岁时拜彭怀亮为师学艺, 3个月后登台演出即崭露头角。1935年同赵义庭、王锡堂等著名演员赴河南开封对戏,在众多红脸中名列第一,人称“红脸王”。代表剧目有《火烧纪信》《诸葛亮祭灯》《司马懿扒墓》《...[详细]
刘德显(1925—1950)成武县孙庙乡刘土城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宣传员、书记员、副指导员、营副政委、团宣传股长、师青年科副科长等职。1949年,在长江西线荆门渡江作战中,他带领尖刀连三连,夜乘木舟渡江,占领了对岸的滩头阵地,三连获“突破长江英雄连”称...[详细]
刘德炎(1905—1940)济宁市市中区人。20年代初在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厦大学。受国民党改组派的蒙骗,加入国民党改组派。1929年春,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任教, 并发表声明退出国民党。1930年初,被国民党政府通缉,--天津、烟台、临沂等地。1936年初他在妻子的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