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平(1906—1971)原名李子升。滕县(今滕州市)羊庄镇赵庄人。20岁到上海法租界以巡捕为职业作掩护, 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委任为上海法租界华捕地下党支部书记兼中共江苏省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3年4月6日被捕入狱。 1937年8月,国共统一战线形成后获释,...[详细]
李连璧(1858—1947)淄博市张店区仇家庄村人。一生从事石雕,当地有“山东无二璧”之说。作品有《八仙过海》《五女拜寿》∧吒闹海》《武训石像》等。 ...[详细]
黎连俊(1898—1950)郓城县黎同庄人。民间古筝艺人。出身于弹筝世家。少年时跟父黎邦杰学扬琴,跟伯父黎邦荣学筝、琵琶、胡琴,尽得其传,学习继承了大量传统曲目,保存了祖传的手抄古筝工尺谱。其功力扎实,技巧全面,善于运用各种指法。演奏风格典雅隽美,刚中有柔,流畅悠扬。常与当地古筝艺人磋商技艺,并...[详细]
王培佑(1855年-1915年),字保之。平度邹家坡人。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历任监察御史、顺天府尹、太常寺卿、宗人府丞等职。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次年划定“租借地”界约时,德方胁迫中方划界官员,企图进占包括即墨、胶州、平度、高密、诸城五州县的...[详细]
李力修 (1907—1978)原名霁轩,字月亭。莱芜县李家封邱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 人。中共党员。1938年2月,参加抗日工作。1947年4月后,历任泰山区支前司令部秘书主任、 莱芜县粮食局局长。1949年1月后,历任莱芜县县长、中共莱芜县委书记、泰安地委副秘书长、山东省委-部办公室主任、中共...[详细]
李鲁航 (1895—1984)字可良。邹平县长山镇人。同盟会会员。192 0年被选送日本学习。1929年以后,潜心于学术研究,在茶叶、桐油、造林方面均有研究和著述。 为改变西北地区风沙干旱和缺草少树的面貌, 足迹踏遍陕、甘、青三省。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详细]
李茂伦(1915—1961)郯城县倪村人。1953年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后,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 充增农家肥,使玉米、水稻、小麦的亩产分别达到400、400和350公斤。 翌年,建起了砖厂、水泥厂等,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1957年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 ...[详细]
李眉川(1902—1975)菏泽市牡丹区城内东门里人。山水画家。祖父李继先是扎纸匠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渐渐爱上了书画艺术。16岁时专攻美术,18岁去济南学习绘画,对郑板桥的竹子、兰草尤为崇拜。1943年他画的竹子、兰草已声震菏泽。40年代,作品已传至日本、美国。新中国建立后,李眉川先后在菏泽一...[详细]
李枚青(1914—1943)原名李美庆,曾用名李梅青。新泰县(今新泰市)西南关村人。 1923年后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夏,任新泰县立第一小学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1933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参加-斗争。1937年11月获释后...[详细]
李孟悦(1864—1924)聊城县朱老庄乡四甲李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清末武状元。自幼喜爱武术,在其父(武秀才)和堂叔(武举人)的教导下,勤学苦练,精通各种武艺。20岁中武秀才,23岁中武举人,25岁中武状元。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李...[详细]
李鸣嵩(1920—1947)临沂河东李家石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村支部书记。1940年中共沂滨分区委成立任区委副书记兼本村党支部书记。1944年10月, 中共临沂工作委员会在李家石河村成立敌工组任组长。1945年9月临沂城解放,任重组县委组织部干事。1947年任临沂县艾山区委副...[详细]
李明德 (1919—1942)曹县古营集乡李庄村人。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 冀鲁豫支队在曹县扩军,在他动员下,有200余名农民子弟参加抗日队伍。 1940年,任曹县五区区委书记。1942年2月,到冀鲁豫区党校学习。同年夏结业,任高陵县三区(今属河南省内黄县)区委书记。是年农...[详细]
林纯之(1910—1969)原名林春之,化名醒狮。福山县人。1933年初级师范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山县委委员、-部长、 福山县委书记。1942年任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1949年1月调山东省民政厅任民政科长和办公室主任。 1956年9月,调青...[详细]
林凤诚(1922—1976)乳山县(今乳山市)人。革命烈士。20岁下学为农,在村中当民兵三年。1945年3月,报考了“胶东抗大”(解放战争时期改为建大) ,半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分配到滨北军分区独立一团一营三连任文化干事,后调该团三营八连任副指导员、指导员。1950年春,他所在的三十二军...[详细]
林凤官(1817—1895)字蔼人。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人。清代书法“四小名家”之一。幼年丧父,靠孀居的母亲纺织供其读书成人。1837年(道光十七年),被选为拔贡,任工部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任劳任怨,深受上司倚重。其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钻营聚敛。虽为官,却家贫如洗,由其女儿、儿媳给鞋铺纳鞋...[详细]
凌云志(1898—1933)郯城县港上镇前樊埝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村党支部书记。1933年7月2日,沂武河区因苍山-计划泄密先期举行。当晚集合-队伍30余人、 长枪30余支,收缴赵楼等村地主0,成立了15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任大队长。翌日率部与徐腾蛟等-队...[详细]
林菁华(1915—1971)曹县人。1932年入北京中法大学就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任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宣传干事。1940年秋任曹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1943年先后任南华县、成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6年10月任中共定陶县委委员、定陶民主县政府...[详细]
林基逵(1869—1912)字仲宾。文登县(今文登市)文城东关人。辛亥革命烈士。幼年丧父,跟兄少伯读书。20岁中秀才。兄去世后与嫂、侄同居,边耕边读。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以三魁登乡榜,1904年恩科成进士。历任浙江省宣平、归安县知事。时值清末,朝政腐败,基逵暗抱苦痛,叹息既任公职,却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