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机水 [公元1895年-1940年]

  • 陈机水兄弟四人,出生于东平高山村,后定居凤池村,他和三个弟弟以及儿子陈贵芳相继走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一家15口人,为了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在战斗中牺牲、被敌人枪杀和被捕遇害的达13人,到1949年解放时仅留下儿子陈贵芳和妻子叶彩菊。 陈机水(1895~1940),兄弟中排行第一,以耕...[详细]

陈季同 [清][公元1852年-1905年]

  • 陈季同 (1852~1905年) 字敬如,侯官县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进入福建船政前学堂学造船,习法语,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船政办公所翻译。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都司衔随日意格到英、法、德、奥四国访问,次年回国,将出国见闻写成《西行日记》4卷,被擢升为参将,加副将衔。光绪...[详细]

陈九苞 [清][公元1782年-1859年]

  • 陈九苞(1782~1859年),字筠崖,福鼎县桐山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四年(1799年)会试,以二等二名补增贡生。他喜攻诗文,擅长篆隶,尤精丹青墨画。 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苞奉命随殿撰侯官人林鸿年出使册封琉球,赏戴五品蓝翎充宣诏官。在琉球6个月,为士大夫作画甚多...[详细]

陈俊盛

  • 陈俊盛(?~1941) 陈俊盛,讳凯明,松下南坡人。曾参加刘润世领导的国民兵团,接受抗日救国思想。民国30年(1941)4月19日,日本侵略军侵犯福州,从松下港登陆,时任松下乡副乡长的陈俊盛率丁壮数十人与敌军500多人遭遇,俊盛身中数创,仍顽强杀敌。抗日志士个个奋不顾身与日本侵略军拼搏,俊盛...[详细]

陈浚芝 [清][公元1865年-1911年]

  • 陈浚芝,字瑞阶,号纫石,清同治四年(1865)出生。祖籍安溪县长泰里经岭乡(今城厢乡经岭村),其先世渡台经商,定居新竹县。清光绪间,浚芝举孝廉,授知县,因清理田赋及奏办全台团练有政绩,擢五品衔,候补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掌教台北明志书院时,曾与布政使唐景嵩、举人林鹤年倡设“台阳吟社”,著有《竹梅吟...[详细]

陈矩孙 [公元1913年-1987年]

  • 陈矩孙(1913~1987年) 陈矩孙,又名陈絜,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陈宝琛之孙。 民国16年(1927年),矩孙考入福州英华中学,民国19年,在学校里参加共青团和反帝大同盟,但以后因“立三路线”之事,被开除出团。民国22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后转历史系),在学校“学生自治会”和...[详细]

陈开松 [公元1921年-1977年]

  • 陈开松 (1921~1977) 池园镇仁周村人,出生于勤劳、淳朴的农民家庭中。1950年土地改革时任过乡农会委员,合作化初期当过互助组组长,后来又当过民兵分队长。1956年起一直任仁周村护林员。 陈对护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所管千亩松、杉、毛竹一片郁郁葱葱。“文革”期间正是护林最艰难的...[详细]

陈客嬷 [公元1895年-1937年]

  • 陈客嬷(1895~1937年) 陈客嫲,原名邱清玉(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嫁龙岩白土镇后田村一陈姓贫苦农民妻后,村人称她为“客嫲”(意思是“客家妇女”)。30岁时,丈夫病故,她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成人。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解放闽西工农劳苦群众...[详细]

陈克桂 [公元1892年-1969年]

  • 陈克桂,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十四日生。少家贫,以沿街贩卖糖饼、水果补贴家庭。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创业,初与好友合伙承包水果采销,几年后独自收购地产中药天冬等,运往浙江温州销售。民国21年(1932年),与罗雨川等合资兴办新宁轮船公司,购买80吨位福兴号木...[详细]

陈奎 [明]

  • 陈奎(?~?) 陈奎,字当星,怀安县台屿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台屿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知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陈奎在丹阳筑城堞防倭,倭寇至,陈奎率众抵御,丹阳百姓赖以安全。不久陈奎升户部员外郎,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时白莲教徒起义,陈奎用招抚政策,分别首从,教徒归...[详细]

陈坤福 [公元1906年-1984年]

  • 陈坤福,龙岩市小池乡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他14岁入龙岩袁氏馆子弟班学汉剧,16岁后参加龙岩“新乐天”和广东“老三多”等戏班演戏,拜广东名丑唐官贤、刘阿周、阿文丑等为师,专工汉剧丑角。由于他相貌奇特,身段洒脱,音色铿锵,唱腔流利动听,表演诙谐风趣,演出很受欢迎。19岁出师后,便很快...[详细]

陈兰生 [公元1898年-1969年]

  • 陈兰生(1898~1969),字敬存,笔名公弢,岐岭乡霞山村人。出生数月,父亲去世,家境日艰,但他自幼一心向学,勤习不辍,终于在亲友资助下修完福建省立九中学业。嗣后在厦门一家报馆做英文翻译,20岁,赴南洋谋生。从马来亚飘泊到缅甸,先供职教育界,不久被聘为《仰光日报》。从此便在该报工作,直到日军侵...[详细]

陈立庠 [公元1896年-1938年]

  • 陈立庠(1896~1938年),字子虞,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大桥横洋村。祖上务农,家境贫寒。父系前清秀才,擅长诗词,热心倡导新学。立庠幼时随父习学经史,知识渐进。 宣统元年(1909年),立庠毕业于家乡临川小学,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在法国教师指导下,钻研空气动力与内燃机方面知识,用...[详细]

陈良鼎 [明]

  • 陈良鼎 字廷器,闽清县人。明嘉靖初入贡,后入为太学生。嘉靖十七年(1538),章圣太后去世,世宗将扶柩南巡合葬于显陵。众公卿拟就谏文,犹豫不敢发。惟良鼎敢于上疏,说:“乘舆南幸,随从众多,郡县须修桥铺路,建造行宫,迎来送往耗费巨大,此实非利国利民之举。臣闻河南及湖广各地连年水旱,百姓频频告急...[详细]

陈良计 [清]

  • 陈良计(生卒年月不详),字智宇,清代平和人,自幼好学,但不求仕进,隐居于大峰山之麓。他一生乐善好施,被称为“大善人”。 清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朝廷为了抵御郑成功的武装袭击,颁布“迁海”令,是时,贫病、饥寒威胁着向内地迁徙的沿海居民的生命。良计捐献大批财物,救活很多困厄中的百姓。但因兵...[详细]

陈连伙 [公元1942年-1981年]

  • 陈连伙(1942~1981),惠安县松溪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退伍,1971年到邵武铜冶炼厂当炉前工。 陈连伙在部队时,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3次受营、连级嘉奖。到铜冶炼厂后曾5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铜冶炼厂在他的事迹介绍上写着“不怕累,经常加班加点,...[详细]

陈烈 [宋][公元1012年-1087年]

  • 陈烈(1012~1087年) 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家住郎官巷,与陈襄友善。庆历初,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依据儒家经义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陈襄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宋皇祐五年(1053年),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详细]

陈六□ [清][公元1577年-1647年]

  • 陈六□(1577~1647年) 陈六□字子仪,号参周,晚年自称二漳山人。漳平县感化里(今溪南)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入庠,二十五年(1597)补廪,光宗即位时(1620)选为恩贡。天启七年(1627)顺天中式举人。崇祯元年(1628)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五年(1632)被派往两广...[详细]

陈六使 [公元1897年-1972年]

  • 陈六使(1897~1972年),同安仁德里集美村人。父母以务农、捕鱼为业,家贫穷,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 陈六使5岁时父母先后病逝,小时就读集美学校。民国3年(1914年)随兄南渡新加坡,初在陈嘉庚谦益橡胶厂工作。民国12年与兄弟文确、文章、科斗合办联和橡胶公司。民国14年又与兄...[详细]

陈隆 [明][公元1458年-1538年]

  • 陈隆(1458~1538年)字文升,号慎轩,安砂人,生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考中举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出任广东潮阳县知县。他常说:“朝廷设置官员是为人民的。”该县有一个寡妇养育幼儿被控告死罪,拖了数年未能决断。陈隆到任不久,弄清真实案情,改判无罪释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