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才(1884~1973年),字谦行,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平湖镇长宦村贫苦的基督教徒家庭。小学时勤奋好学,深得美国传教士喜爱,先后读完美以美基督教会所办的初、高中和协和大学。 民国2年(1913年),为美以美基督会推荐赴美留学,先在俄亥俄州宝抚学院和企利温尼城爱德百尔学院当工读生。民...[详细]
李秀峰(1917~1972年),又名贤萍。民国6年(1917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四)生,晋江永宁(今属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人。民国21年12月,前往菲律宾谋生。 秀峰身居异域,心怀故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奔走呼号,征募寒衣,发动捐款,号召-,调查揭发奸商活动。民国27年4月,他参加...[详细]
李修森 (约1899~约1933) 李修森,号竹秋,出生于连城的一个小商家庭,是连城县立中学第二届毕业生。修森每年的学习成绩都名列第一,深为校长及教师所器重。约在民国8年(1919)中学毕业后,随即被祠山小学校长罗玉章聘为教员,这时年龄在20岁左右。修森虽然每周担任24节以上课程,工作很...[详细]
李虚已,字公受,原籍光州。他先辈五世祖随从王潮入闽,家住建州。 李虚已少年时,曾跟随父亲李寅在庐山读书进修,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任沈邱尉。淳化年间(990~994)任遂州知府,至道二年(996)调任尚书屯田员外郎,之后续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尚书工部侍郎等职。 宋太宗励精图...[详细]
李延年,县城北门内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庭世代书香,祖父润之系晚清贡生,父宜守,曾任德化县丞。延年天资聪颖,先后就学于家乡及厦门的小学、中学。民国11年(1922)3月,其父为地方民军头子所忌,突遭杀害,家属亦岌岌可危。二兄家耀在永春中学任教,闻讯即急速扶携母亲及延年逃往厦门。为...[详细]
李彦章 (1794~1836年) 字则文、兰卿,号榕园,闽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典江西乡试,后主讲兴化兴安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任军机章京。翌年,迁内阁侍读,参加宣南诗社。道光五年(1825年),任广西思恩知府,带头捐银1...[详细]
李瑶悌,又名琴,号和声,安溪县湖头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及长,在湖头经商,颇有获利。 民国6年(1917),李爱黄组织队伍树起靖国军旗号,瑶悌在其部下任职。次年李爱黄外出任职,其队伍交由瑶悌指挥。10年后,瑶悌归属东路讨贼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陈铮,任第一团团长。14年后改受第八...[详细]
李尧宝(1893~1983年),又名国富,泉州龙会铺棋盘园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二月生。父亲李九史,是油漆彩画艺人,兄长李琦会刻纸。李尧宝12岁读私塾,课余练习作画,还用心临摹《古今名人画谱》,在绘画技法上打下厚实的基础。 李尧宝18岁时跟兄长学刻纸,善作交枝缠草图案。继承艺术传统...[详细]
李椅 李椅(?~775年),唐宗室,历任御史、尚书郎、给事中和御史中丞等职。唐大历七年(772年)冬,授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兼福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四月,李椅以福州学宫在城西北,屋宇狭小,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教学荒坠。遂筹集资金,选择新址,将学宫移建城南兴贤坊,扩大规模,使福州学宫包...[详细]
李应辰(1860~1922年),名应时,字宗聘,以官名应辰通行于世。祖籍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李厝。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中寮里。 应辰从小好学,热衷武功。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淡水厅武学考试得第五名,光绪十七年中文举,文武兼备,在当地传为佳话。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蓄...[详细]
李应龙字玉琳,李郁的直系子孙。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他隐迹于西山书院,根据西山先生家传的理学思想,穷儒家经籍,博学能文而有节操。元至元间(1335~1340年),使者闻知他的道德文章,足以为人师表,先后推荐他出任白鹿洞山长和漳州教授,他辞谢不肯赴任。朝廷因赠以桂林主簿致仕。至正十五年...[详细]
李一石(1903~1979年),泉州打锡巷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祖父和父亲都是泉州著名的银匠。李一石13岁跟随祖父学艺,到青年时代学就一套高超的雕刻工艺技术,驰誉海内外。 民国15年(1926年),兴泉永镇守使孔昭同令李一石雕刻一对“东西塔”。他经30多个昼夜雕成,而孔昭同故意...[详细]
李永和,又名李角王,铁山乡美丽溪人,民国2年(1913)生。15岁参加秘密农会,任儿童团长,经常冒着危险送信放哨。他办事认真机警,有一次放哨,拦住一位忘带路条的干部,那人随手取出一张中药方哄他,他不识字,难辨真伪,将人带到苏维埃政府。 16岁参加红军,后转到东方游击队。民国21年12月,任东...[详细]
李由中,字大本,邵武人,生卒年不详。自幼质性高朗,才器超群,父亲早逝,由其母抚养成人。清乾隆二年(1737),由拔贡任襄垣(今山西省东南部)、繁峙(今山西省北部)知县。不久,调任马邑(今山西朔县)知县。马邑因土地荒芜,人口外流,教育落后,每次应举参加考试仅五、六十人。李由中极力招抚外流人口,又从...[详细]
李郁,字光祖,学者称西山先生。光泽乌洲人,朝散大夫李深的第四子,出继叔父李庭为嗣。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幼从舅父陈忠肃学,20余岁时谒见杨时于余杭(今浙江杭州),拜为师。杨时见他谈吐不凡,才华出众,以第三女许配与他,精心教诲。尝对他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心,学之将何以用。若曰孔门之学...[详细]
李源,字松山,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正德年间名画家,生卒年无考。李从小习画,刻苦自励,尤擅长山水、人物画。翎毛画极佳,随手点染便有飞舞之势,人物画造诣亦深。其作画讲究技巧,决不粗制滥造,也从不轻易送人,作品留存不多。县博物馆藏有他一幅《铁拐搔庠图》,笔力严谨,浓淡相宜,铁拐形象活灵活现,为...[详细]
李元昌(1912~1936年),又名子文,和溪坂场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和溪乡农民赤卫队中队长、坂场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南(靖)华(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莒州游击队长、和溪游击队长、(龙)岩南(靖)漳(平)游击支队第一大队财粮委员等职。 李元...[详细]
李育民,原名志膺,乳名华泽,屏南县双溪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幼年入私塾,先后进县高等小学堂、福州府中学堂文科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秋,转学私立福建法政学堂(后改称福建私立法政专科学校)。民国2年(1913年),他以法专首届优等生毕业。此时袁世凯北京政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详细]
李云贵 (1902~1929) 李云贵,连城新泉杨家坊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父李开梅是个贫苦农民,兼做豆腐养家糊口,全家四口,生活备尝艰辛,李开梅勤劳节俭,供子上学读书。民国10年(1921)云贵在连城县立中学(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取福建法政学校深造。在福州就读期间,深受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