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罗志(1911~1983年)原姓罗名苏,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槐南乡西华。其父罗承本以理发为生,母高氏卖油饼以补家用。罗苏9岁受雇当牧童,18岁开始做肩挑小贩。民国20年(1931年)当乡民团团丁,同年11月调永安县保卫团当号兵。民国23年逃回西华。次年被招入卢兴邦的新编五十二师当号兵。...[详细]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闽县青圃乡(今闽侯青口镇青圃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生。自幼父母双亡,林白水祖父母将其收养,且爱抚备至,视同己出。同治十年(1871年)后考入福州船政后学堂第三期管驾班。同治十三年,他以优等成绩毕业,与同学林森林、陈英等分派到“建威”练习舰上实习。...[详细]
林迈佳(1584~1667年),字子笃,自号龙山野人,著名学者,二都南陂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与黄道周俱为庠生,二人称至契。越二年戊午科,二人同入闽围,道周中式,迈佳本房备取。明末朝政日非,迈佳回家后即不事应试。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黄道周官拜太史,曾上 书奏举迈佳入朝,但迈佳...[详细]
林茂桂(生卒年未详),字德芬,号丹台,漳浦陆鳌(今六鳌鳌中)人。自幼聪颖慧悟,稍长,读书乌石紫薇山。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会试第四名,时称林会魁。授北直隶真定府深州知州。 林茂桂勤于治政,锄除豪强,一心为民。有控诉死于非命者,立刻前往勘视,虽远在穷乡僻壤,必亲自前往,案初发生,而狱...[详细]
林梅(生卒年未详),字魁春,一字以和,号朴山,漳浦徐鉴打山(今杜浔徐坎)人,后移居县城。林梅自幼聪颖,在县儒学为庠生时就才学出众,深受监司的赏识。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式举人,此后连续四科会试俱未中式,困踬科场。嘉靖五年(1526年),周仲任漳浦知县,慕其文名,常到其家拜访,意气相投。...[详细]
林梅汀(1906~1931),坎市镇孔夫村人。生于贫苦农家。民国15年(1926年)秋,经亲友资助,在福建省立九中毕业,随后到龙岩湖邦“开明学校”任教。同年冬,郭滴人从广州农讲所回湖邦开展革命活动,两人一见如故,便积极协助郭滴人工作。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他受邓子...[详细]
林美圆(生卒年月未详),清诏安县五都浯龙村(今东山县梧龙村)人,鱼贩出身。咸丰年间组织“义兴会”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岁值饥荒、民不聊生,而政府官员还加紧对百姓盘剥0,民怨沸腾。时海澄、石码、厦门一带发生以江源、黄德美为领袖的“小刀会”反官府的起义。林美圆即在五都组织“义兴会”,与...[详细]
林梦飞(1909~1994年),别名子晖。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晋江二十三都蚶江石壁村(今属石狮市蚶江镇)人。先世移居台湾。民国2年(1913年),随其父由台北迁居厦门。 梦飞出身小商贩家庭,童年时家境贫寒,3个兄长均因经济窘迫中途辍学。梦飞读中学时,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学生掀起...[详细]
林弥钜(1879~1950) 林弥钜,竹田人,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父林泰感是私塾教师,收入微薄,后又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以致家中一贫如洗。弥钜年幼失学,从小在外祖父家中放牛。弥钜19岁时到马尾谋生,在马尾海军煤站挑煤。23岁时他到福州一家锯木厂做工,帮助老板家人管理工厂,颇有才干,因...[详细]
林敏(1914~1988),崇安县武夷乡洋墩村人。民国18年在家乡参加贫农团和少年先锋队组织。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7月参加红军。 民国21年初,林敏在崇安县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经中共闽北分区委任命为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主...[详细]
林霭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乡洪坑人。家境宽裕,学有渊源,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擅诗文,工书法。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闻其文名,聘为报社社长。太平洋战争前到香港沦陷前夕,回福建任田粮处长兼储运处长。抗战胜利后,又应胡文虎之聘,辞官到香港接任《星岛晚报》,兼任晚报社长。50~60...[详细]
林谋盛,南安美林后埔村人,林路第十一子,朋辈或以“林十一”称呼,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幼年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16岁南渡新加坡,入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两年后父亲病逝,谋盛返星继承父业,接手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企业,勤勉自重,精心管理,不到10年,事业宏发,声誉大...[详细]
林慕曾,平潭县北厝镇天山美村人,民国3年(1914年)6月14日生。父亲为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慕曾少时随父读书,14岁入县办兴文小学,插班五年级。15岁小学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回乡务农。 民国24年,慕曾考入县办小学教师训练班,担任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详细]
林昇平,字泰阶,又名世清。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南平。9岁入私塾,16岁考入南平县学,为生员。光绪二十八年游学道南书院,为高序东师得意门生。光绪三十一年考入全闽师范学堂教育科,翌年毕业回延平(今南平)。延平府知府聘任他为延郡师范学堂教务长兼文史教员。 宣统元年(1909),福建学务公所...[详细]
林平凡(1917~1983年),惠安县东岭镇前林村人。民国32年(194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民国35至1949年9月,历任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闽浙赣游击队闽中支队惠安县人民游击大队副政委。1949年10月起历任中共惠安县委委员、常委,惠安县-副局长。1955年9月调任同安县县长,1960年6...[详细]
林平侯(1766~1844),字安邦,号石潭,清代福建龙溪白石保吉尚村人。 其父林应寅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赴台开馆授徒。四年后,林平侯16岁也赴台,在米商郑谷店中当伙计。他办事勤快谨慎,很得东家信任。平侯省吃俭用,几年间积蓄几百两银子,受郑谷帮助在淡水做米谷生意。以后又和林绍贤包揽全台...[详细]
林启 (1839~1900年) 字迪臣,侯官人,家住城内。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慈禧太后拟修建颐和园,林启上疏谏阻,触怒慈禧,外放浙江衢州知府。在任不及两年,尽力充实仓谷,种桑养蚕,平反冤狱,惩办劣绅,整顿书院,创立义塾,受到人民的欢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详细]
林其蓁(1919~1940年) 林其蓁,民国8年(1919年)出生在武陵乡百束村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聪颖,在念小学时就喜欢阅读进步书刊。 民国24年,林其蓁到福州觉智中学读书,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忧心忡忡。翌年夏,他怀着抗日救国的迫切心情,从福州前往北京,在同乡、中共党员、...[详细]
林乾,原居德化梓溪(今属大田县),好堪舆之术。南宋乾祐十年(1250),射猎至安溪崇信里大帽山下,见有一麇运地,停而观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徊睇盼,不觉日暮。欲求宿,附近没有住户,便歇宿于柏树下的磐石上。梦白头翁语曰:“大帽山前,麇运鹿眠,金鸡玉犬,是你良缘。”梦醒,闻有鸡鸣犬吠之声。喜曰:此金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