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霍(生卒年不详),字子罷,号沧湄,同安县榄里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后移居厦门,出入于虎溪岩、白鹤岭之间,与南明义士纪许国等人为莫逆之交,终生以明遗民自称。博学能文,诗作尤佳。纪许国称其诗作“如空山发翠,馨香不绝,别留神韵于笔墨之外”。著作有《双声谱》、《鹇亭诗草》、《沧湄文集》、《沧湄...[详细]
林火保(1935~1970),东山县杏陈乡张家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任村基干民兵副排长,生产队长等职。 林火保的祖上十分贫穷,歉收之年,常四出行乞,祖母因此饿死在行乞路上。民国30年,林火保随同父母行乞流落他乡。至1950年5月东山解放后,他回到东山。在...[详细]
林几 (1897~1951年) 字百渊,侯官县怀德坊(今鼓楼区)人。民国5年(1916年),赴日留学。翌年,因参与爱国活动-回国。民国7年7月,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4年后毕业留校,专攻病理学。民国13年,发表《收回领事裁判权与法医学之关系》,指出收回法权乃当务之急,“改良法医应成为司法...[详细]
林济庵(1917~1967年) 林济庵,又名林应剑,福州郊区螺洲镇洲尾村人。 民国20年(1931年),济庵在福州林烺铨医寓学医。民国22年出师,参加福州市中医师合格考试,名列全市榜首。他一度在城门谢坑村悬壶行医,不久到马尾开业,坚持“朔望义诊,贫不计资”,医名鹊起,每日登门求医者多达1...[详细]
林积(?~1091年) 林积,字公济,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白泉村(今池田乡中心村下白泉)人。宋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是尤溪县有史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他一生历官40多年,从岭南到豫鲁,从闽赣到两广,足迹遍及四方。 林积少年时,上京赴考,途经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住旅店时,发现客房床上有...[详细]
林嘉(1874~1939),字瑞亭,号东山渔子,铜山(今铜陵镇)人,清末民国初著名画家。 林嘉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小时是银器加工学徒,业余自学绘画,以画仕女为主。稍长拜名画家马兆麟为师,改画山水、人物、鸟兽、鱼虫。他吸取了马兆麟、任伯年诸画师的艺术精髓,但不落窠臼,不谐流俗。他运笔遒劲利...[详细]
林嘉采(1596~1648年),字景则。其父林应翔,同安县嘉禾里湖边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翌年任永嘉知县,夫人生下第二个孩子,就取名嘉采。 嘉采自幼敏慧,又得父亲课授,学有渊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了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就回来住在同安县城。这时,明王朝已临崩溃前夕,他致...[详细]
林坚(1905~1981年)原名林肇坚,别名林永祖。八都云淡人,贫民家庭出身。 林坚于民国23年(1934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民国26年12月参加新四军。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连长和管理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团后勤供给股股长、主任、军分区军需科...[详细]
林建猷(1805~1855年),字孝丕,号鸿轩。安溪县依仁里桂窑乡(今龙门乡桂瑶村)人,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父林志中,任粤东阳江镇总兵。建猷自幼颖异,与群儿嬉戏,能以兵法指挥调度。提督陈化成看到这情景,赞许说:“这孩子将来会由武职显贵。”长大后,通晓治军方略,娴熟骑射技艺,17岁为县学武...[详细]
林建宇,杉洋村人,生于民国18年(1929年)3月。18岁在芝南中学(现古田三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任党支部书记、交通员等职。民国37年初由党组织委派到福州协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读书,组织-,创办《拂晓报》。 解放初期,建宇在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任南平地委党校政治指导员、生...[详细]
林建中,杉洋村人,生于民国17年(1928年)8月。少年就读于福州三一学校,17岁在福建协和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地下党支部委员,闽东游击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著名的淮海战役、襄樊战役、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六纵队敌工干事、新华社三兵团川东军区分社记者、等职...[详细]
林价人(1880~1944年),乳名烘炉,字维藩,和溪林中人。父在和溪墟经营漳兴号食杂商店。价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在校时思想倾向于维新主张。宣统元年(1909年)南靖欧山书院改办公立小学堂,价人受堂长陈鹤年聘请,任教3年。民国1年(1912年)任南靖县第一科科长。民国...[详细]
空军政治部原副主任。 林接标,1914出生,原名林接义,福建省长汀县龙归寨村人。他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历任瑞金红军大学、中央红军干部团、军委纵队兼警卫营、红军总供给部特派员,红军总卫生保卫科长;晋察冀军区团政治委员...[详细]
林寄南 字逢春,号伯仁,浦城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自幼读书勤奋,14岁考取生员后,赴榕考入福建师范学校。 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林寄南学成回乡,在城关西竺寺创办官立第二两等小学堂,自任校长。民国2年(1913年),浦城发生“闹米事件”,县知事张必明肆加镇压,诬寄南为策划者...[详细]
林锦斌(1896~1934) 林锦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清流县城内一个铁匠家庭,从小与父亲一起依靠打剪刀、钻子养家糊口。锦斌不满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国民党军阀统治。民国19年春,开始接受新思想,懂得了革命道理,走上为工农谋解放的道路。民国20年夏季以后,接受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培养...[详细]
林金殿(1879~1944年),字成嘉,生于同安翔风里井头村。其父林廷洽在新加坡经营驳船货运。 林金殿幼读乡塾,11岁往越南西贡。光绪十八年(1892年)转赴新加坡,随父经营驳船业致富。民国17~30年(1928~1941年)任新加坡驳船业公会会长。 林金殿热心于新加坡华人华文教育事业。...[详细]
林金凤(1924~1945年) 林金凤,女,民国13年(1924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农家。 民国28年,由于家境贫寒,-嫁给均溪镇镇长郑佐国家为媳。在郑家受到其婆婆百般-;因夫妻不和,其夫写下了休书,金凤毅然返回娘家。民国29年8月,中共大田地下党领导人林大蕃通过关系派她到上京...[详细]
林经(1875~1937年),字少纶,龙门镇石牌前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清末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龙岩开办邮政代办所,林经参加考试后被录用为-。翌年,龙岩首设邮局,林任局长,带领全局11名职工,尽职尽力,赢得信誉,业务不断发展。邮票由月销七、八十元升至四百多元,收兑款年逾万元,...[详细]
林景国(1924~1949) 林景国,营前镇东屿人,民国13年(1924)生于贫农家庭,当过电话架线工人。 民国36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东屿村开展革命活动,景国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在抗丁、抗粮、减租以及禁止粮食外运等运动中,表现勇敢、坚决,于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8年初,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