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二十四日生于屏南县路下村基督教家庭。他青年时代先后毕业于古田私立初级中学、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书院、福建私立道学院(基督教)。继而在英华书院任教员。民国19年(1930年),由教会资助到美国都鲁大学学习。民国21年获硕士学位。民国22年回国后,与福州华南女子学...[详细]
林广兆民国23年4月生,原籍平和县崎岭乡顶寨村。自5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金融工作,曾任漳州市人民银行副行长、行长。1960年到香港后,历任香港新华银行工商服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业务部总经理;现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中国银行总行董事。他还担任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董及金融行业委员...[详细]
林贵攀(1915~1995年),女,又名逸霞,民国4年(1915年)5月出生,晋江永宁(今属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人。 贵攀之父林朝石是开明知识分子,为当时竞新女校、行实小学校董会副董事长;母亲蔡乌爱思想开通,所以林贵攀自小得以进入女校读书,接受新式教育。五四运动后,妇女反封建、争自由,林贵攀...[详细]
林桂清,又名版,字本图,号克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十九日生于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乡罗岩村)。童年读私塾,贫而辍学,及长,肩挑为生。在厦门开茶行的堂亲雇他挑一担白银回乡发放茶款,途经长泰县白帆岭被盗所劫。失主请官兵到罗岩追查,桂清涉嫌逃匿长泰县花坑。嗣而与堂亲林雷等合伙截途抢劫。在同...[详细]
林国赓(1886年~?),字向今,福州人。年青时就读福州英华书院、马尾船政专门学校,后赴英国格林维基大学留学。民国6年(1917年)任驻英公使馆海军武官补佐官。民国8年,任驻日公使馆海军武官。民国11年回国,历任海容舰二副、通济教练舰教员、建安舰管带。民国13年海军驻厦,受总司令杨树庄任命为参谋...[详细]
林国台字有斋,光泽县西坑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7岁发蒙,在私塾断断续续读了6年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书。后在光泽北区毛湛高等小学毕业,邵武省立初中、北京朝阳大学肄业,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北京内政部高等警官学校。历任宁德县周墩公安分局局长、顺昌县仁寿公安分局局长、光泽县保卫团...[详细]
林汉强,又名罗星,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上杭湖洋乡太平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民国13年(1924年)夏,毕业于私立新民学校(今为濑溪小学)。16年县立初中毕业后,在漳州就读高中。18年入省行政人员甲种养成所学习。 民国20年,参加国民党军,在张贞四十九师任排长。继而,在县监狱所任管理员、...[详细]
林豪,字卓人,清末同安县翔风里金门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史籍。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 同治元年(1862年),林豪至台湾,受名士林占梅聘主家馆,一起讨论文史。后游府治,就见闻所及,写成《东溟纪事》2卷。又受聘主讲澎湖文石书院,先后应聘撰写《淡水厅志》、《澎湖厅志》。林豪居台日久,对台...[详细]
林衡可(1885~1950年) 林衡可,又名林济襟,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 衡可幼时即住在福州水部河堘村。他的父亲林元赓是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晚年在福州“三牧书院”教读生员,因此衡可也就读于“三牧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求学铁道工程,...[详细]
林鹤年(1846-1901年),字谦章,号氅云,别署铁林,安溪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考举乡贡;次年,参加礼部考试,获誊录第一名,随后任国史馆誊录官,分任工部虞衡司。光绪十八年,调任台湾承办茶厘及船捐等事宜,并采取诱导教诲政策,在台北拓地百里,指导少数民族耕种农业,兴办水利,开发金矿,设立樟...[详细]
林和尚(1909~1932)、黄坤元(1900~1932年)均系石码镇人。早年,林系锡箔工人,黄系纸箔工人,两人均受资本家残酷剥削,过着终日劳累,不得温饱的生活。 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进驻闽南,翌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成立。在党领导下,漳州、石码、海澄一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详细]
林鸿 林鸿,字汝翀,浦城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四川青神知县。青神县偏僻而贫瘠,原有的福济、普兴、莲花等水堰,年久失修废坏,鸿督工疏浚修复,又在中岩下砌堰,把青衣的水引入渠道,灌溉田地千余顷,庶民受益,称“鸿化堰”以纪念。 青神县自明以后,登科及第的人极少。鸿在宋黄庭坚清风阁的...[详细]
林洪 闽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事丝织业,工杼轴,“以吴中重锦,而闽织不逮”,认为两地差距在于织机,遂将织机改为4层,织出闪光、阴花等色彩不同的新品种,以及龙凤、飞禽、走兽、福禄寿禧等复杂的花纹图案,世称“改机”。福州丝织业为之一振,产品有绸有缎,俗呼土绸(或土槽)、汉府...[详细]
林鸿翥(1907~1989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1年(193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后任中学美术教员。民国34年起,入福建省立高级中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鸿翥创作的宣传画《和平万岁》荣获全国美展一等奖。1958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设计工作。196...[详细]
林鸿初(1938~),研究员,城关人。历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振标委副主任兼三分委主任、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全国声学计量技术委员会主任、首都科技集团理事等职。林鸿初科研富有成果,为国内外科技界所重视。1962~1969年,研究并建立我国振动计量标准装置,以我国第一代振动计量标准填补了国...[详细]
林鸿年 (1804~1886年) 字勿村,侯官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1838年),奉旨为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服,代表清廷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在琉球160天,摒绝馈赠,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售,拒绝接受琉球国送给使者的“宴金”。归国后,著《使琉...[详细]
林鸿图(1912~1949年) 林鸿图,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3月16日出生于贫寒农家。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爱憎分明,在县立初中读书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二八”事变后,发动同学给十九路军抗日将士写慰问信。 民国21年秋,林鸿...[详细]
林湖鳅(1917~1944),又名养生、水田,平和人,1932年底参加闽南红三团,1933年11月被派回家乡开展地方工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历任靖和浦县委辖下的五南区委、双坂区委书记。抗战时期,历任中共平和县委委员、县委书记、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委员,坚持抗日救亡活动,发...[详细]
林惠祥(1901~1958年),字圣麟,又名石仁、淡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十五日生于晋江蚶江(今属石狮市蚶江镇)莲埭村一个商人家庭。曾祖父在台湾经商,事业发达,至父亲林毓鉴时家道已衰落,仅经营小商业。惠祥自幼随父在台湾生活,至宣统元年(1909年)回故乡蚶江入私塾读书。民国元年,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