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蕃 [公元1916年-1945年]

  • 林大蕃(1916~1945年) 林大蕃,又名作为,民国5年(1916年)出生于大田武陵乡桃溪村的贫苦农家。大蕃从小爱劳动,9岁入私塾,16岁转入均溪小学六年级学习,次年考进大田初中。在学期间,他关心国事,广学博览,省教育厅授予“品学兼优”荣誉奖。民国25年初中毕业后,拒受当局之聘,毅然回乡任...[详细]

林大福 [公元1899年-1960年]

  • 林大福,长汀古城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生于贫农家庭。民国十九年(1930),他任古城赤卫队模范第一连连长。次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任中共古城区委特派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红军长征,林大福奉命留陶古区任游击大队长。次年三月至八月,先后与瑞金...[详细]

林道飞 [明]

  • 林道飞(生卒不详),字宏中,晚年号含云逸叟,将乐县人,明朝名医。他以医术高超、多行善事而享誉闽中,曾任福建太医。病人服用他开的方剂,药到病除。他晚年热心公益,经常拿出钱粮赈饥济贫,还捐田120亩给含云寺。林享年83岁,著有医书《济世良友》传世。 ...[详细]

林大森 [公元1919年-1945年]

  • 林大森(1919~1945年) 林大森,又名作柱(大蕃胞弟),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 民国27年,初中毕业,回武陵小学任教员,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反大田县长廖基的斗争,迫使福建省府将廖基撤换。民国28年底,他随队前往南平开展恢复南、沙、尤根据地和重建菖...[详细]

林德铭 [公元1916年-1949年]

  • 林德铭(1916~1949年),民国5年(1916年)生于福鼎县城关。少顽劣。18岁时小学毕业。 民国24年,福鼎县教育科公开招考校长,林德铭借故要挟,教育科长无奈便委任他为茭阳国民小学校长。民国27年,县民政科有3名乡长候补,教育科欲排挤他,趁机向民政科推荐。他接到桥亭乡乡长的委任状,额手...[详细]

林鼎鼎 [中国肉松第一人]

  • 林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福州“鼎日有”肉松创始人。 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十几岁就只身到福州谋生,林鼎鼎先是在光禄坊一家菜馆学艺,后又到光禄坊刘步溪刘府当家厨 刘步溪是清光绪辛卯科举人。林鼎鼎感激刘府对自己的器重,决心努力工作,让刘府一...[详细]

林鼎复 [明]

  • 林鼎复,字道极,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经大将军范达礼推荐,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经常领运粮食进京。他看到各地独自运货,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议:“粮食专运,人力浪费,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统一并付漕运,每年可节省十余万缗。且民间漕运,苦于关兵为难,如果运送官粮,则可省去许多麻烦,这样官民两便...[详细]

林侗 [清][公元1628年-1716年]

  • 林侗(1628~1716年) 字同人,号来斋。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家住城内光禄坊,林佶之兄。弱冠补诸生,以博雅闻。清康熙间贡生。后随父官寓秦中,纵观三辅名胜,寻周秦遗址,晋谒唐昭陵,广泛搜集金石文字,进行考证。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尤溪教谕,后因失明归里,筑荔水庄蒹葭草堂而居。康熙五十...[详细]

林栋 [清][公元1859年-1921年]

  • 林栋,字德如,号隆山,四都(武曲乡梅洋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八月。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辛亥革命后,当选为福建省闽海道复选区众议院议员,出席过国民议会第二届常委会。晚年归里后,在梅洋漳湾搭盖山寮,营造杉、松、榛、茶、竹上千亩。 栋生活简朴,在礼部任职,常徒...[详细]

林多奉 [公元1911年-1935年]

  • 林多奉,字有承,号鼎新,蓬壶镇西昌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生。父皇潜,佃耕农,兼做脚夫和打草鞋贩卖为生,但却勒紧腰带,让多奉入乡中育英、育美小学读书。民国14年(1925),多奉转入南湖小学高小班学习。他资质聪敏,勤学好问,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在全县小学生会考中名列榜首,被誉为“一日两行,过眼...[详细]

林尔嘉 [公元1875年-1951年]

  • 林尔嘉(1875~1951),字菽庄,又字叔臧,晚号百忍老人,祖籍龙溪,生于台湾。曾祖父林平侯,祖父林国芳,父亲林维源,均是台湾一代之富豪。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他不愿作日本的“顺民”。毅然放弃在台湾的庞大财产,和父亲一起内渡回到龙溪乡下。清朝参议王清穆...[详细]

林枫 [清][公元1798年-1864年]

  • 林枫 (1798~1864年) 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县人,家住城内西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工诗;喜访古探胜,广泛搜集地方掌故资料,勤于著述。晚年家境清贫,“老屋三楹,炊烟不继”,行医自给。年67岁卒。著有《榕城考古略》上中下卷、《听秋山馆诗钞》10卷、《全闽郡县图记》8卷...[详细]

林奉若 [公元1876年-1944年]

  • 林奉若,又名思延,字亮泽,学名赓飏,蓬壶乡西昌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父以仁,岁贡生,为人正直朴实,曾召集西昌村父老,共决废除乡中酬神大铺张陋习,负责募建壶口及水尾两石桥。 奉若青年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醉心新学。最初从普通科学声、光、电探讨新知识,为永春试验发电第一人...[详细]

林赶山 [公元1908年-1985年]

  • 林赶山(1908~1985年),闽县(今闽侯县)尚干镇人。11岁入“旧赛乐”闽剧班学艺,拜昆曲名丑翁成坤为师,习丑角,亦能演小生、老生、花脸等行当。赶山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擅演剧目有《炼印》、《搜书院》、《莲花湖》、《蓝桥会》、《八大锤》、《陈世美》、《走麦城》、《夜光杯》、《阎瑞生》、《九命沉冤...[详细]

林高名 [公元1852年-1923年]

  • 林高名(1852~1923年)宁德霍童人。是霍童老牌“仁记”剪刀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者。最先由其祖父林元封于清嘉庆年间,师从泉州名匠后,回霍童设炉生产,并取名“仁记”剪刀,其产品颇受欢迎。元封卒后,林必通继承其父生产工艺继续生产剪刀。而后再传至儿子林高明之手。 林高名聪明好钻研,大胆改进祖传工艺...[详细]

灵祐 [唐][公元771年-853年]

  • 灵祐,俗姓赵,长溪县(今霞浦县)人,唐大历六年(771年)生。贞元元年(785年),灵祐15岁,在城东建善寺出家,后到浙江杭州龙兴寺剃发受戒,广究大小乘经律。贞元九年,云游江西,参谒高僧百丈怀海,留在怀海身边学佛、劳动,后被选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百丈山寺典座。 元和初年(806年),怀海派...[详细]

林庚白 [公元1896年-1941年]

  • 林庚白(1896~1941年) 林庚白,原名学衡,字凌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州尾村)人。 庚白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详细]

凌福顺 [公元1912年-1936年]

  • 凌福顺(1912~1936年),化名庞飞虎,莲地村人,民国元年(1912)2月生于端源村。家境贫苦,全家住在他人破败的旧屋里,父亲凌建保靠打短工维持家庭生活,后因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生活无靠,母亲方娇带着襁褓中的福顺,求乞度日。福顺13岁,母亲病故,从此便开始打零工、当学徒谋生,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炼...[详细]

林功懋 [明][公元1509年-1566年]

  • 林功懋(1509~1566年),字以谦,号竹溪,漳浦乌石苑上村人,后定居万安(今赤土乡万安村),正德四年(1509年)出生。父亲林廷臣,贡生,授广东长乐训导,以奉养0不赴任,为人操行端方,遍研经籍,严于教育子弟。林功懋自幼听服父训,聪明强记,15~16岁时,就熟读经书子史。嘉靖十年(1531年)...[详细]

林藜光 [公元1902年-1945年]

  • 林藜光(1902~1945年),厦门人。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因常至厦门佛经流通处购阅佛书而归信佛教,并与流通主人蔡吉堂结为密友。民国18年(1929年),应聘赴北平任哈佛燕京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历史与语言研究,尤其是精研梵文有得。曾撰写《大宝积经迦叶品梵文引得》(未及刊印)。民国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