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浚,中国航空领域先驱之一,飞机设计师兼试飞员,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深峰村人。 制造中国本土第一架飞机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1年6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详细]
李毓彬,女,福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少时就读福州陶淑女子中学,后被保送入福州柴井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毕业后留院工作。不久,受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分配,到霞浦圣教医院工作,后定居霞浦。历任护士、护士长、护士主任和私立圣教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董事、妇产科教员、实习主任等职,是霞浦施行新法接生...[详细]
李秉铨,字监平,祖籍寿宁县修竹村,清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初五生。道光二十四年,随父到霞浦城关打工,后到三沙一家布店当学徒、伙计。常替老板到宁波、上海等地办货,因办事勤快,账目清楚,受老板器重。至老板年迈,布店由他经营,改为李恒昌布店。他利用三沙海运便利的条件,发展批发业务,很快成为福宁五邑...[详细]
李长发(1905~1929),湖山乡樟溪村人。民国9年(1920年)入平和县九峰中学求学。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被选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民国15年秋,朱积垒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从广州回到九峰上坪,秘密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和工会等等,长发竭力协助。11月由朱积垒介绍加入...[详细]
李长庚(?~1807年),字西岩,同安翔风里十二都后莲保后边村人。少时警敏有远志,致力于读书骑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武进士。初授蓝翎侍卫,乾隆四十一年补浙江衢州都司,累迁至乐清副将,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后因邻海民船被盗,误指海坛盗所为,被参革职。 长庚被革职以后,出家财募乡勇...[详细]
李传别,安溪县龙涓乡赤片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出生,世代务农。约在二十七岁时结婚,生有三男,长金水,次家鹤,三锦鸡。传别壮年丧妻,生活拮据,带金水随友人东渡台湾淡水谋生,初摆小摊,经营小包装茶叶。经营有年,续娶台女谢淑敏。谢氏为人贤惠,且有文化,为传别的贤内助。他在台经营多年,生意难以发...[详细]
李纯德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生,字得之。光泽人。自幼秉承家学,治《周礼》,兼通《左氏春秋》,为人简古,不追求时好。20岁左右游太学,而不第,三舍法行,充贡,又不果,县有民兵,纯德为制战阵击刺之法,成效显著。县令欲报其功,纯德笑谢去。晚年,隐居山林读书自得。宋绍兴五年(1135年),以特奏名,...[详细]
李纯青,乳名煊炉,笔名寒飞、吕煊、孔白之、杜微、何家通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安溪县龙涓乡。其祖、父皆从事茶叶生意,来往于安溪台湾间,后定居于台北大稻埕下奎府町。 纯青幼时在家念私塾。民国7年丧母。同年冬随父东渡,居台北。11年,因不愿做日本臣民,拒绝申办台籍,返回故里续学。13...[详细]
李春熙(1563~1620),字□如,号泰阶,建宁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人,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历任南直太平、广东肇庆、河南彰德三郡推官,北刑、南户二部主事。 李任太平府推官时,宦官刘朝用收矿税到太平。当时刘正得宠,炙手可热,到太平后令同知以下官员素服上庭参拜。李则锦衣绣户...[详细]
李大,安溪县兴一里上卿乡(今尚卿乡新楼村虎骑头)人,生于元至顺(1330~1332)年间。幼失怙,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靠租种财主的田地度日。 李大天资聪颖,胆略过人。他挑租谷给财主,每被-,气恨难消。一天,财主的管家上门迫讨租谷,耀武扬威,如狼似虎。李大怒火中烧,压抑不住,打死管家,丢尸...[详细]
李大华(1906~1944年),又名李新,福建省同安县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厦门中华中学,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先到漳州开展工农运动,民国15年回到家乡,先后在城关后河小学、兑山陇西小学、马巷牖民小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9年到漳州开展农-动,在白水营组织武装准备攻打国...[详细]
李德富 (1280~1348) 李德富,字润元,是连城在元代唯一的进士。德富自幼颖异,博闻强记,通晓五经,对《礼记》钻研尤深,写了不少读《大戴礼》、《小戴礼》的笔记,给《周礼》作过评点注解。中举后,士林争相收集他的文章制艺。 中举后第二年中进士,授国史馆。提升为集贤院学士、翰林学士承...[详细]
李得光(1902~1981年),又名华卿、观国、耀西、李原,福鼎县点头龙田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7岁入塾启蒙,17岁结业于福鼎县第一高等小学,18岁考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学。民国12年(192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后,接触新思想、新文化,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次年由王骏声介绍...[详细]
李迪瑚 字聘珍,号葆珊(或宝笙),晚年好佛,又号匏僧、闲云居士。浦城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末拔贡,授候补通判。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经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创浦城公立小学堂并任校长。次年就任浦城县劝学所总董、浦城商务分会总理。...[详细]
李鼎臣(1830~1911年),字梅生,以字行,同安县人。弱冠入县学,进秀才后即不屑科举之学,移居厦门草埔尾,设私塾招收学生授课,以维生计。 他在教学之余,精研数学和音韵学,尤其是对音韵学的钻研,孜孜不倦。他阅读大量的古代韵书、地方韵书,吸收了传统音韵学和方言韵书的成果,吸收满文注音和外文拼...[详细]
李侗,字愿中,剑浦县(今南平市)人,宋元祐八年(1093年)生。李侗自幼颖悟,在家庭影响下,少习举子业,曾“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20岁,在乡校读书时就很有名声。不久,听说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于杨时,便决心放弃举子业,专心求道。政和六年(1116年),入罗从彦之门,罗从彦授以“《春秋》、《...[详细]
李发课(1907~1966年) 李发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大田县文江乡大中村人,9岁时被土匪抓去卖给德化县一农家,后被转卖给泉州杨宝娘为子,改名吴记文。民国31年(1942年),35岁的李发课从泉州返乡探望父母,不料父已去世,母改嫁尤溪。目睹家破人亡的惨景,他萌发了图强宏愿。返...[详细]
李法西(1916~1985年),泉州新门外浮桥街人,1916年8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出生。 民国26年(1937年),李法西从菲律宾回国,在安溪集美中学读书。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第二年,考入中央大学,因战事交通断绝,改在厦门大学借读,获陈嘉庚甲等奖学金。民国28年,再...[详细]
李刚,原名敬文,宇瑞悌,民国3年(1914)生于南安诗山内益乡(今诗山镇红旗村)。其父李孔富是马来西亚华侨,母陈貌娘理家教养子女。父勤劳,母贤慧,李刚幼年时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民国12年(1923),李刚就读于诗山进化一校(今燕山小学),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毕业后,因贫穷无继续升学,在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