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为北宋抗金将领刘之孙、南宋抗金名将刘子羽之子、名宦刘子翼和著名学者刘子翚之侄。 刘珙聪敏好学,少年拜叔父刘子为师,受学于五夫里屏山书院,后荫补承务郎。绍兴十二年(1142),他考中进士,任绍兴府...[详细]
刘褒,字伯宠,一字春卿,号梅山老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光宗绍熙中为静江府教授。宁宗庆元六年(1200),知龙溪县。嘉定六年(1213)由监尚书六部门奉祠,起知全州。有《梅山诗集》,已佚。工词,其满庭芳别绪,善於言情者。水调歌头,亦不减於东坡也。...[详细]
刘步蟾(1852~1895年),字子香,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同治十年(1871年),到练船实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升任“建威”号管带。光绪元年(1875年),派往英、法研习-、 。翌年归国,荐保都司。光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留...[详细]
刘德元(1910~1933) 刘德元,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于清流县城内一个雇农家庭。民国19年秋开始参加由中共地下工作者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青年工作。是年7月,在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财政部工作。8月,担任财政部长。其间,德元以办事认真、大公无私、忘我...[详细]
刘冠雄(1858~1927年),字敦诚,号子英、资颖,闽县(今闽侯)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光绪十二年(1886年),派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大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午战争爆发。同年八月十...[详细]
柳惠安,民国27年(1938年)生于晋江县梅港乡梅村。196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为支援山区,分配到明溪县胡坊公社农技站工作。1965年任胡坊农技站站长。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调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1980年为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81年12月,授为农艺师并当选...[详细]
刘克模,原名占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民国3年(191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4年受组织派遣回福建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回乡后在尧里梁德夫祠创办崇德学校,亲任校长兼英文教员,以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为办学思想。学校规定富家子弟收全费,穷人子弟只收书...[详细]
刘克逊(一一八九~一二四六),字无竞,莆田(今属福建)人。克庄弟。以父荫补承务郎。 宁宗嘉定间知古田县(清乾隆《古田县志》卷五)。累迁知邵武军。理宗嘉熙间知潮州(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六年卒,年五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三《...[详细]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江...[详细]
刘隆,字守庸,号伯盛。明洪武十年(1377年)生于武平县双坑湖(今湘店乡湘湖村)。父刘德川,母谢氏,世代务农。刘隆聪敏过人,勤奋好学,幼时入家塾读书。22岁入县学为邑庠生。26岁中壬午科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刘隆赴京应试,登甲申科曾棨榜进士,被任命为江西南昌府推官,不久调广西太平府。在任...[详细]
刘曼芸,女,原名藻秀,曾化名赵兰英、刘健云。民国5年(1916年)生于长汀县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婚后随夫入籍明溪雪峰镇。 她在省立长汀新桥乡村师范读书时,因受教师王仰颜、黄履忠、兰少华、王雨生、阙静潮诸师长(均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思想熏陶,积极参加长汀全县反对何雨农(教育厅督学、兼省立长汀七...[详细]
刘世和,民国19年(1930年),生于安徽省定远县德胜乡墩子刘村一个贫苦农家。民国34年刘参加新四军。民国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曾离职参加福建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班学习,由于学习刻苦,刘的文化程度达初中水平。 解放战争时,在山东孟家庄和莱阳战争中两次荣立三等功。在25军军政大学学...[详细]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始返乡。嘉定八年(1215年)。又游安康(今陕西汉阴),...[详细]
刘亚楼(1910~1965年),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 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详细]
留元刚(一作纲),字茂潜,晚自号云麓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恭子,正孙。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试中博学宏词科,特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四)。嘉定元年(一二○八),除祕阁校理,二年,为太子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宋馆阁续录》卷九)。迁直学士院,三年,兼太子侍讲...[详细]
留正,谥忠宣,南宋永春昭善里留湾(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 宋史记载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六世祖从效,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绍兴十三年,...[详细]
刘子寰,字圻父,号篁栗翁,建阳人,居麻沙。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早登朱熹之门。工诗词,与刘克庄唱和。克庄尝叙其诗集,行于世。 早从朱熹受学,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至观文殿学士。平生乐于山林,淡泊自守。能诗文,与同邑刘潜夫齐名。其诗刘克庄《刘圻父诗序》云:“刘君圻父融...[详细]
刘子翬(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以父任补承务郎,辟真定幕府。南渡后,通判兴化军,秩满,诏留任,以疾辞。筑室屏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朱熹曾从之受业。绍兴十七年(1147)卒,年四十七,谥文靖。《宋史》有传。有《屏山集》二十卷。《彊村丛书》辑其《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