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仪臣,长汀三洲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生于民间医生家庭。他自幼立志学医,扶危济贫,因自号“力扶”。他医术高明,被誉为“-”。雍正二年(1724),汀州知府李璋之子患疑难杂症,久医无效。经仪臣治疗,药到病除。李特赠“蜚声上国”金匾,从此,更是遐迩闻名,门庭若市。 一次,仪臣外出行医,见...[详细]
黄一府(1082~1166年)虎浿乡黄家村人。自幼敏捷,俭朴勤奋,好学上进,尤爱习武,八岁能诗文。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年方15岁的黄一府,以其灵巧的手艺,挥刀劈天杉树成薄纸,曲卷片块,再用线缝固定接头处,坚如盆桶,用作蒸食器具,轻便易熟。杉片饭甑的问世,更新了自古用于蒸饭的笨重瓦...[详细]
黄英(1653~1728年),字挺通,号颖公,罗源县人。父早逝,事母孝。耿精忠叛清后,闽海一带尚未安定,英深谙水性,从军期间对恢复金门、厦门并澎湖36岛屡立战功,官授左都督,因其0在堂,不忍远离,致误行期。及陛见,康熙皇帝询其为何来迟,英以“恋恋0”如实相告,帝大喜,即委以左都督管江南漕标游击事...[详细]
黄颖成 (1877~1955) 黄颖成,字佩囊,号栗园,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自幼聪慧过人,13岁中秀才入县学深造,时人誉为神童。他精通六艺,尤擅长史学,议论精辟,文章流畅。颖成深受孙中山革命理论的影响,宣统三年(1911)赴省应试时,革命思想不觉形诸笔端,结...[详细]
黄翼深 (1897~1952) 黄翼深,字鹏霄,又名黄金养,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民国4年(1915)小学毕业后,考入连城县立中学读书。在中学期间,阅历渐深,对国家的贫穷落后深为忧虑,加上当时社会盛行“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言论影响,认为科学技术...[详细]
黄永存字坚叟,邵武人。父中美,字文昭,宋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靖康初,官朝请大夫,张邦昌僭位,感愤而卒。永存,其第四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尚书郎军器监,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在任上,大修农战,积极为北伐做准备,累官至正议大夫。淳熙二年(1175年),以朝请大夫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详细]
黄永源,字睦招,县城南门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父亲以制作漆篮、纸织画手工艺品为业。永源小时读过私塾三年,14岁从父学艺,他心灵手巧,19岁起即能独立制作各种规格的漆篮、纸织画成品,并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改革创新。 永春的纸织画是融合编织和绘画于一体的独特工艺品,画面朦胧,有如复...[详细]
黄永章 黄永章,别号永平,浦城西乡永平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同乡李桂林到建宁府当兵,后转到福建总督衙门任警卫班长。宣统三年(1911)闽省起义,成立攻打“将军衙门”的冲锋敢死队,永章、桂林均参加,永章被任命为陆军第五标第三营冲锋敢死队队长,他竭力领部冲杀,...[详细]
黄友(?~1854年) 史称黄有使。和睦里(今新桥)云墩村人。原在乡务农,迫于生计,后改撑船为业。但生活仍然艰难,又到永安、大田、永春一带闯荡谋生。一日测字先生对他说:“友者反字出头也。你要出头,就要造反,否则就得一辈子受苦”。于是加入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他创立天地会的支派——红钱会,...[详细]
黄讷裕(851~?) 黄讷裕,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卒年不详,字信夫,号梗南,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 讷裕禀性聪颖,少有大志。年近20,即精通经史,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授江州录事,“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他居官廉明,兴利除弊,为人民办...[详细]
黄原昌(1382~1457),字德昌,号养拙。建宁人。自小聪明好学,12岁入县学。明永乐十二年(1414)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行人之职。 黄持重有气节。明宣德元年(1426),黄出使占城。(占城,古国名,也叫占婆。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占城王接待中有所失礼,黄为维护国家尊严,当即一一指出,大...[详细]
黄元起(1909~1990年),又名黄商予,福建福安穆阳苏堤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早年在福安读书。民国16年(1927年),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和-,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进行社会调查,宣传中国...[详细]
黄元英,字卓尔,长汀童坊水头人,清末汀州名医。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自幼既读《四书》、《五经》儒学经籍,又攻《伤寒》、《金匮》仲景医典。举秀才后,仍笃志行医,肩负药担,走乡串村,悬壶闽西,赣南等地,名闻一时。光绪二十年(1894)40岁中举人,但他不为世俗所拘,不慕荣利,仍以行医济世为务。...[详细]
黄元渊(生卒年未详),字君翌。元龙溪县人(其先南靖人,入元迁居龙溪)。科试未第,遂为隐士。后因捐资重建龙江书院有功,被荐为漳州、泉州二路学官。 早在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就计划把登高山(今芝山)临漳台建为书室,未果;至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漳州知州危稹始建成龙江书院,...[详细]
黄玉才,原名毓采,长汀策武乡策田村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二日。他幼年丧父,母又瘫痪,靠亲友周济维生。15岁小学毕业后,外出当兵,在国民党18军11师胡琏部下当勤务兵。因刻苦军训,练习格斗、奔跑,能与跑马比高低,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被调到侦察队,不久,升为队长。抗日战争期间,任特务连长。...[详细]
黄雨定(1912~1951),字以沛,安溪县龙涓乡半林村人。 黄雨定少时不好读书,不务正业,13岁时就投靠郭宗匪帮。后因郭宗内讧改投长泰叶杨瑜门下当勤务兵。因凶狠被叶看中,不久被晋升为班长。 民国22年,原盘踞在华安的詹方珍离华安到漳受编并被杀于角尾。叶杨瑜派黄雨定、萧石珠等乘虚入驻仙都...[详细]
黄倬云(1865~1950年),字汉卿,号梦周,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原姓卓名云,罗源县中房乡满盾村人,家贫,童年时被县城老童生黄书钦收为养子,改姓黄,更名倬云。 倬云入嗣后,随养父受启蒙教育数年,后在城关一家“元宝”店当学徒、店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参与岁考,名列武生员(...[详细]
黄育三,建瓯县徐墩乡丰乐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身在贫农家庭。与同村富户潘氏之女成婚,因得资助就学,毕业于厦门土木建筑专科学校。1926年冬,北伐军二军六师进驻建瓯,开展革命工作,他积极投入群众运动,由潘作民、葛越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建瓯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27年6月...[详细]
黄禹锡,生卒年不详,字仲元,号雪操,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父黄渊,曾祖黄毅裕。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赐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检校尚书。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割据泉、漳两郡。由于黄禹锡德高望重,名闻于南唐,留从效以优礼招致,授兵部员外郎,任检校尚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