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元辉(1908~1986年),又名富煌,出生于福建永定县金砂乡上金村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年)8月初中毕业后回村当小学教员。在张鼎丞引导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同年加入共青团并加入农民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 民国17年范元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奉张鼎丞之命率领一批青年参加永定武...[详细]
范振辉(1911~1938)又名范岩寿,寿宁县城关人。贫民家庭出身,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寿景庆县委书记、寿政庆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1937年初,中共闽浙边省委完全0,寿庆泰地区革命被敌人压下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闽东特委派范振辉到寿政庆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8月,建立中共寿政庆中心县委,...[详细]
范子高(863年~?) 范子高,讳仰,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其父范元超任当朝御史中丞。 范子高幼年聪颖,才智卓越,5岁能写字,7岁会咏诗,乡试榜首,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登丁未科进士第。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升侍郎。由于任内政绩显著,受到皇室宠信,又系朝臣子弟,于昭宗景福二年...[详细]
范祖栋,小名栋仔,松溪县河东乡长巷村人。民国16年(1927)出生于贫苦农家,念过私塾,粗通文字,小时放牛,长大务农。建国后,1953年在县农场当工人,1954年回村任村干部,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范祖栋平时持重寡言,善谋深算,办事果断。1958年他担任长巷大队中共支部书记后,率先响应...[详细]
范作枢号紫桓。政和人。少有俊才,9岁就通“六经”、《史记》、《左传》,背诵如流,下笔语惊人。以拔贡中式,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座师沈维督闽学,雅重作枢,檄县官聘主星溪书院。时诸生多趋时好,作枢讲授必根柢经史,选择可告语的诸生教以读书立言之要,其有纵轶闲检者,就面斥之,或移书警戒。后任永...[详细]
法助(?~1322年),号普济,俗姓王,人称“平海头陀”,又称“头陀王”,泉州人。宋末出生,父祖世代务农。 法助12岁剃度出家。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治元年(1321年)近40年间,他在晋江、南安、惠安三县和福州等地累计建造、重修大小石桥20座。 至元十九年,法助在惠安县二十一...[详细]
冯大揖(1831~1912年),字作舟,厦门人。祖辈行医,承其父传授喉科秘方,毕生行医。患者不论贵贱,悉心诊治。曾有邻女偶患喉疾,咽喉暴肿,其他医生断为难治,求诊于他。他闻其咳声,亦认为是症危,便纵步旷野,掇叶数茎,嚼而与之,服3次旋愈。光绪年间,福建水师提督彭纪南奉命渡台校阅,归途喉肿,急召他...[详细]
冯金荣,字秀山,又名冯复,清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顺昌县大布乡,他少年好学,尤其爱习武功,后考进福建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很有造诣,遂被输送到保定军官学校深造。清光绪三十三年,冯金荣由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回到福州,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侮接踵而来,冯感到民族危机深重,立志投身革命,秘密加入同盟会福...[详细]
冯克明(1895~1980年) 原名兆峻,建阳县黄坑人。少年时在乡读私塾,后转省立五中(今建瓯一中)读书。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财经界任职数年。他除从政外,还在黄坑招工种茶,在福州等地设立茶庄。随后以荐任职派往福建晋江任县长。民国17年(1928年),调任建阳县粮管处视察、县...[详细]
冯梦得,字初心,祖籍河南固始。其三世祖冯遵,受朝廷派遣到福建做官后,便选择南剑州剑浦(今南平市)落籍定居。冯梦得少年聪颖,专志好学,博学经史。南宋嘉熙二年(1238)登进士,历任给事中、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梦得忠直不阿。初任给事中时,“敢死谏不避斧铖”。因不徇私情而闻名,升任侍郎后,有人用...[详细]
冯义隆,又名马生,字忠标,宁化县曹坊镇三黄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只读过一年私塾,19岁前为地主做长工,打短工。 民国17年(1928年),义隆参加曹坊进步学生廖毓经、刘家祥领导的革命斗争,前往根竹村打土豪劣绅徐泰定、徐国新,未遂外逃。民国18年6月,他加...[详细]
冯宗江,化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生于溪柄三村下园农家。上过私塾,辍学后,自学诗书,并以行医为生,给贫苦的就诊者减免药费,颇有医名。 民国19年(1930年),楼下地主刘福愚、王仙泉包揽鸦片捐,引起农民极大愤慨。施霖带领宗江发动数千群众开展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次年春,在邓...[详细]
傅伯成(约1143~1226年),字景初,号竹隐,泉州人,约在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生。祖父傅察,官至吏部员外郎,出使金国不屈遇害。父傅自得,荫补承务部,官至吏部郎中、福建路转运副使。 隆兴元年(1163年),傅伯成与兄伯寿同登进士。淳熙五年(1178年),他出任福建路连江知县时,发动百...[详细]
傅贵卿,元代福安县上二十九都东山(今甘棠镇东山村)人。生年不详。 元顺帝后期,政治腐败,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日益加剧。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至正十年(1350年),浙江红巾军方国珍部屯兵福安发动农民起义,尔后进攻大小员当(在今福鼎境内),在水澳大败元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详细]
傅国洪(1958~1979),邵武桂林乡上岚村人。桂林曾是个老苏区,他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立志长大后要当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杀敌立功。1976年春天,征兵工作开始,傅国洪就积极应征,多次找民兵营长、村支书、公社武装部长表示自己的应征决心,但因年小体瘦、身高不够而未能如愿。次年1月,征...[详细]
傅汉亮,原住武夷山挂墩,天主教徒,以耕山、打猎为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神父大卫到建阳大竹岚毗邻的崇安挂墩,得傅汉亮及其弟银亮的帮助,制成大量鸟类标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英国人拉图奇在福州动物标本世家第二代传人唐氏三兄弟的陪同下,第三次到闽北,在黄坑街巧遇傅银亮,并得傅...[详细]
傅金星(1928~1996年),别号紫芝,泉州新门外蔡塘坑(今属江南镇)人。民国17年(1928年)3月生。年幼家庭屡遭不幸,赤贫如洗。民国34年,初中刚毕业便为生计,先后在泉州、南安、晋江一带小学辗转谋职任教。解放前夕,任南安华岩小学(今属鲤城区)校长。 1956年,傅金星在泉州立成小学任...[详细]
傅浚,字汝源,号石涯。泉州新门外锦田村(今属江南镇)人,约生于明天顺末、成化初。 弘治五年(1492年),傅浚乡试中举;弘治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因母亲逝世,回乡守制。司礼监刘瑾以傅浚在朝不肯趋附,伪造武宗圣旨将傅浚削职为民。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罪行败露被处死,...[详细]
傅仁辑 (1905—1982) 傅仁辑,连城县新泉畲部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早年就读于连城县立中学。毕业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在东塔小学、朋口小学、儒川小学、金溪小学、鱼潭小学等校任校长、教员。1955年被选为连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仁辑办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