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华(1886-1938),安徽凤阳人,中华民国政治家。 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法科。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历任吉林省法政学校教员、上海《神州日报》记者。 民国二年(1913),当选为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爆发后,去上海。 1916年,...[详细]
张襄(1821-1850),女,字云裳,号兰卿、云章。父殿华,任苏州抚标参将。张襄随父住苏州。 张襄幼聪慧,13岁能作诗,受教于苏州名士陈文述,博览群书。诗、词、画、音律、内典等造诣颇深,名噪一时。所作花鸟、人物画,淡雅灵秀,自成一家。诗词以清艳为主,间有“穿云惯舞双龙剑,踏月能开十石弓”等...[详细]
张孝华(1896-1970),巢湖市钓鱼乡东张村人,12岁起随父在水上飘流。年岁稍长,受雇于江南双桥镇船主李长云、吕宗贵两家,为佣24年,饱尝压迫、剥削之苦,但却成了经验丰富的船工。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进,在皖西巢湖分区支前司令部统一运筹下,征集木帆船和船工。张孝华带领独生儿...[详细]
张希白(1889-1934),字秉仁。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寓居安庆城。生前曾任安徽省立第一、第三、第四女子中学校长。 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清末民国初先后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 民国三年(1914),受聘于安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授英语、西洋史及心理学...[详细]
张西侯(1902-1975),字学江,晚号南谯居士,滁州乌衣人。自幼家贫,3岁丧父,由寡母杨氏抚养。初就读私塾。后考入滁县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志习医,从师于中医周殿侯。 张西侯精于中医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针炙等也都很擅长。行医中,对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对有的贫苦患者,治病送药不仅...[详细]
张锡九(1866-1933),号斗枢,名华龄,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人。 清同治五年(1866)生。幼年从本县明经韩霞轩,后从泾县汪仁安先生学习,熟读五经,为文喜效法古人,不尊有司绳尺,所以屡举屡摈,然其诗文均可诵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参加编写《续修舒城县志》。 晚年辟县城北门...[详细]
张希孟(1893-1958),原名祖惠,字希孟,又名浩。安徽五河县长淮乡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少鲁钝,讷于言,而沉着有毅力。 民国元年(1912),受民主革命影响,赴南京考入南京飞行营学校,并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16年,考入江苏法政专门学堂,加入中华革命党。 1...[详细]
张星桥(1886-1953),字汉秋,颍上县城关镇人。自幼读私塾,聪颖好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童子试,进为县学生员,时年18岁。宣统元年(1909),入安徽省高等学堂,毕业后,任颍上第一高等小学教员。民国5年(1916),任颍上劝学所视学。民国20年(1931),任颍上县教育局局长。...[详细]
张锡三,生卒纪年无考,原名张鸣恩,回族,阜阳市人,京剧表演者,革命义士。他少学京剧,结侠好义。登台表演,其声悲壮,举座为之感泣。辛亥革命前,他参加安仁会,矢志追随革命,推翻清廷。辛亥革命后,颍州革命党人光复颍州,锡三从中运筹,做出了贡献。后与邢元伟、吕荫南进行驱倪嗣冲的活动。为躲避倪嗣冲报复破孩...[详细]
张秀廷(1938-1966),宿县褚兰区杨庄公社人。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608部队三连任卫生员。1966年在抗洪抢险中壮烈牺牲,济南部队批准为一等功臣。 张秀廷的祖辈在旧社会给地主当雇工,母亲给地主家当奶妈,受尽压迫剥削。张秀廷入伍时,就在 套上写下:“紧握手中 ,牢记血泪仇,紧...[详细]
张学宽(1870-1931),字栗庵,安徽省含山县褒山乡下垅村人。清末民初名医、书法家。 清同治九年(1870)生。童年家贫,刻苦力学。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弱冠以前,已博览群书,熟读经史百家。 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旋授山东莱阳知县。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谢...[详细]
张勋是东汉末年军阀袁术麾下的重要将领,袁术称帝后的大将军。 公元193年,袁术被曹操击败,来到淮南,杀死扬州刺史陈温,授命张勋为大将。公元194年,朝廷派马日磾来到淮南,传诏迁袁术为左将军,并任命依附袁术的孙策为怀义校尉。孙策年纪轻轻,却为袁术攻下了庐江。张勋从心底里佩服孙策。公元197年,...[详细]
张勋,字小嵩,安徽桐城人。家贫,好倡举义行。尝搜罗桐城节孝贞烈妇女二千馀人无力上闻者,汇请旌表,著总旌录四卷。桐城既破,马三俊起义兵霍山,与之定计,即往见秦定三,以急击舒城,与袭桐之师相应说之,定三不应,事遂败。 嗣闻臧纾青统兵至桐,往六安迎之,谓纾青曰:“桐近日贼势与前不类,兵单援寡,难操...[详细]
张延翰(生卒年不详),字德华,南唐宋州砀山人,少游长安,后避乱江淮间,在吴地任盐城县令,因有政绩迁升楚州。行军司马烈祖辅政,用延翰为工部郎中,以寻阳为其封邑,当时左街使张宣恣意骄纵,为政残暴,延翰揭其劣绩而弹动之。延翰迁升礼部侍郎时,贡院未建,国家没有集中考试选拔人才的场所,他认真审阅有识之士的...[详细]
张耀西(1880-1952),原名张敬成,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城关镇人。 清光绪六年(1880)生。自幼读书,少有大志,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而痛心疾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除夕之夜,离家出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与柏文蔚、孙孟介、王庆云、岳相如等交往甚密。 宣统三年...[详细]
张耀祖(1896-1929),又名张荣先,利辛县马店区东门乡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张耀祖略通文墨,胆识过人,不畏-,爱打抱不平。民国15年(1926),在阜阳结识吕浩汝。当时,吕浩汝是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民国16年初,经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店、胡集、王市、高集、李集、孙庙成立农...[详细]
张英男(1940-1963),巢县黄麓张家町人。4岁丧父,后随母行乞,解放后,家庭翻身上了小学。1955年来芜湖学木工,1956年春,参加第五木器生产合作社。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先后调换工作八次,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勤勤恳恳,公而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出色地完成任务,五次获奖,并被评为轻工系...[详细]
张一清(1911-1946),原名张力勋,曾用名毛哲,斋人铺(今万桥乡范塘村)中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少时只读3年多私塾即到安庆谋生。先在豆腐店推磨,后在米店帮工。不久失业,靠打零工糊口。24岁时,经友人保荐,到《皖报》馆学做排字工、印刷工。由于勤学苦练,技术、文化提高很快。后到芜湖《大江日报》...[详细]
张一如,生卒年月不详,字来初。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晋吏部主事,后出为浙江嘉湖道和湖广荆南参仪,因病回故里。 《太平府志》载张一如“负才峻异,文名甲江南”,其秉性“清介不阿权贵”,“为人孤高旷达,意致萧散,有山巨源五逸少之风”。晚年尤精于史学,对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所写史学著作很有研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