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佑(1510—1569),字世胤,号方崖,黄岩明冠屿(今属温岭市)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凤阳推官。调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时,宣慰使安万铨行为不法,先捕杀其同党张仁、李木。巡抚刘某受安贿赂,威逼大佑。大佑笑道:“人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吾何爱一身哉!”安知不可逃脱,穿囚衣服罪。...[详细]
赵得三(1886—1973),又名廷杰、绍里,长兴合溪人。清宣统元年(1909)考进浙江高等巡警学堂学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时,曾参加王金发、周淙率领的攻焚浙江巡检署之役。三年毕业,先后在湖州菱湖、镇海柴桥 分所任警佐。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在长兴积极发展国民党基层组织。是年冬,成...[详细]
邬兆定(1927—1986),又名显华、肇定,奉化西坞人。19岁至上海中美烟厂锡包部当学徒。1949年10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任支部书记。次年5月进奉化县乡干部训练班,在县财政科工作。1951年3月进杭州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次年8月在奉化县财经委做统计工作。1953年调到棠云乡工作,...[详细]
赵刚(1887—1930),小名廷爱,字友仁,瑞安龙川(今属文成)人。早年曾在龙川小学任教。1913年,考入浙江省铁路学校。1917年调往北洋政府交通部铁路短训班进修,结业后,先后在天津、上海车站工作。1921年,调杭州艮山门车站,续在南星桥和城站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艮山门站...[详细]
赵汉卿(1889—1950),名建藩,字叔屏,号汉卿,萧山临浦镇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为光复会会员,曾任该会领导人陶成章的机要秘书。辛亥革命后,赵自沪返绍兴,参加创办《越铎日报》,期间,加入沈定一领导的公民激进党。清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南方革命政权与袁世凯举行南北议和时,赵任南方议...[详细]
赵济猛(1904—1928),乳名履祥,曾化名正风、华风、吴英、龙友,东阳人。小学毕业后在宁波任小学教师。1920年春,参加进步青年团体雪花社。1923年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7月,任宁波团地委书记,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4月,任浙江团委委员;6月,...[详细]
赵景纬(生卒年未详),字德父,号星诸,宋於潜(今属临安)人。少时勤学,年及弱冠读周敦颐、二程所著理学书籍,往来于朱熹门人叶味道和度正之间,其理学造诣日深,后入太学读书。淳祐元年(1241)举进士,授江阴军教授。历史馆检阅、主管崇道观。景定元年(1260)特授秘书郎,主管佑神观兼史馆校勘。史成进直...[详细]
赵吉士(1625—1703),字天羽、恒夫,原籍安徽休宁,后入籍杭州。清顺治八年(1651)举浙江乡贡进士。康熙七年(1668)授山西太原府交城知县。当地山民起事,久不能平。赵吉士认为“不先抚无以携其党,不终剿无以绝其根”,提出了剿抚兼施的政策,平息了山民起义。还提倡植柳,凿龙门渠,溉田14万顷...[详细]
赵苕狂(1892—?),名泽霖,字雨苍,号苕狂,别号忆凤楼主,吴兴(今湖州)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即从事小说创作,并先后主编《四民报》、《游戏世界》、《红玫瑰》、《金刚钻》、《新上海》、《玫瑰》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主要有社会小说《玉碎珠沈录》、《妇女奇冤双观》:言情小说《真假婚事》...[详细]
赵林士(1876—1925),名家艺,以字行,原籍慈溪,清咸丰间迁宁波(今海曙区)。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攻读经济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曾资助革命。三十一年回国,适宁波教育会成立,被推为评议员。与陈训正等筹创宁波师范学堂,一度主其事。借倡导新教育之机,联络志士同仁秘密从事反清活...[详细]
赵龙文(1902—1968),原名华煦,字风和,别号遁庵,义乌井头村人。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在厦门集美师范任教,因鼓励 被辞退。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经同事方本性介绍结识胡宗南,又因胡宗南介绍结识戴笠。1932年,任浙江省警官学校政治指导员,不久升为教务主任。1934年,任浙江省会 局局长兼警...[详细]
赵起(?—1863),一作赵启,平阳钱仓人。出身贫苦,曾在鳌江码头当佣工,后在江边开设饭铺。慷慨好义,乐于扶危济困。 清咸丰八年(1858)四月,太平军进抵处州(今丽水市)。浙南连年水旱,民心思变,起和朱秀三、缪元等8人歃血结盟,准备起义响应。八月十五日(9月20日),在钱仓北山庙正式成立金...[详细]
赵庆禧(1792-1847) 清朝文学家。字秋舲。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选任为陕西延川知县,以病未赴任。能诗文,尤擅散曲。风格爽朗,间杂悲感,词颇清新。著作有《蘅香馆诗稿》、《香消酒醒曲》等。...[详细]
赵人俊(1924~1993) 著名水文学家。浙江金华人。民国34年(1945)毕业于中央大学。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水文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流域水文模拟”方法为水文预报提供崭新的理论和手段,已在生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国际学术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详细]
赵汝谠(生卒年未详),字蹈中,宋余杭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宋太祖八世孙。年少时衣着不整,行止随便。著名学者叶适规劝他说:“名家子安可不学?”从此发愤读书,学业有成,与兄赵汝谈齐名,称为“二赵”。以祖荫补承务郎,历泉州市舶司、利州大军仓属。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斥谠为朋党...[详细]
赵汝谈(?—1237),字履常,宋太祖八世孙,居余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年十五以父荫补将士郎。丞相周必大赞赏其文采,认为“他日必有大名于世”。调汀州(今福建三明)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曾从朱熹校订经书疑义十余条,为朱氏赏识。光宗死后,辅佐丞相赵汝愚定当政大策,提倡道学,协力排挤...[详细]
赵胜(1900—1931),原名杨敬燮,化名朱伯新、杨梦周、张云,天台县东乡西岙洋村人。1922年毕业于天台中学。次年赴北平求学。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返回天台,以办私塾、开医院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起,曾任中共天台县城东支部书记、台州中心县委委员。1930年3月,任浙...[详细]
赵士桢(1552—1611),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人。早岁为太学生,游于京师,书法“骨腾肉飞,声施当世”。偶因所书诗扇经宦官带进内廷,得明神宗赏识,遂以布衣召入,任鸿胪寺主簿,历十八年之久,始升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为人慷慨有胆略,交游颇广。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丧父,在官守制,编修吴中行、检...[详细]
赵师渊(约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宋宗室秦王德芳八世孙,定居黄岩县城西街。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淳熙元年(1174),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在黄岩江北樊川书院讲学授徒,师渊执弟子礼。朱熹深感史书褒贬失义,与师渊一起,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历要》及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