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棻(生卒年未详),原名应正,避讳改名,字小眉,号眉庵,又号青灵山人,归安(今湖州)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授编修,任河南乡试副考官。雍正七年(1729),任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河南学政,擢任右中允,迁侍讲。历官少詹事、顺天(今北京)学政,转右通政,又擢左佥都御史。两为学政,以廉明...[详细]
吴颖芳(1702—1781),字西林,自号树虚,清仁和(今杭州)人。出身商人世家。15岁时父亲去世,家业沦入奸商之手,所得父业财产不到一半。一次赴县应试,遭到吏役呵斥,引以为奇耻大辱,从此不再应举,惟以发愤读书自娱。他与厉鹗往来甚密,常在桑麻田间促膝长谈,推讨史传旧事。家有桑竹园池之胜,游客常至...[详细]
吴育英(1920—1949),又名宁,海宁盐官人。学生时期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考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中共支部办有刊物《书声》,育英参与、发行。1941年初,被日伪逮捕,后获释。是年秋,调往昆明中国银行。育英团结同人,很快把上海-停刊的《书声》在昆明恢复出版。1946年4月调回上海。...[详细]
吴藻雪(1880—1951),名铨,字韵林,晚号了庵,别署四大赘人,湖州荻港人。清末乌程贡生。早年设馆授课,兼卖画为生。抗战时期,日军盘踞湖州,关卡林立,入城须向日军行鞠躬礼,出示“良民证”有时还要被搜查、-和殴打。藻雪立誓不受日军-:“不光复河山不入城!”后闻抗日战争胜利,当即题画梅诗:“老梅...[详细]
吴振棫(1790—1870),字仲云,号毅甫,晚年自号再翁,清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二十四年任贵州副考官。道光二年(1822)为云南大理知府。任间禁止当地百姓种植 ,劝民种桑播谷,还修筑桥梁,颇有政绩。道光七年后,历任山东登州、沂州、济南和安徽凤阳知府,山东登莱青道,贵州...[详细]
吴正(1906—1986),字一之,景宁外舍乡人。省立第十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自治学院,后转学上海法政大学经济系,一度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留学法国都鲁斯大学,获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曾在交通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并执教上海法政学院,讲授农村经济学。抗日战争期间,任军事委员会政...[详细]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县城(今黄岩区)西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任济南府推官,洁躬执法,人称“吴靖街”。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俱往祝贺,唯执御拒绝。崇祯二年(1629),魏伏法,帝亲书“清介第一”赐执御。次年,升刑科给事中。九月,周延儒任首辅,...[详细]
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幼即聪颖过人,文才隽秀。清顺治九年(1652),13岁应童子试,即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梨洲(宗羲)兄弟交往。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亦不赴任。性坦率豪爽,淡泊于名利。是时重宋诗,之...[详细]
吴钟镕(1877—1926),字璧华,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振武学堂学习语言和军事。三十一年回国完婚。翌年再次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专攻军事,宣统元年(1909)毕业。归国后应四川总督赵尔巽礼聘,入川督练新军,先后任兵备、参谋、教练...[详细]
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详细]
夏珪(生卒年未详),又名圭,字禹玉,宋钱塘(今杭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专攻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人物画,墨汁淋漓,笔法苍老,人称“奇作”。山水画法自李唐,而风格技...[详细]
夏埙(1426—1482),字宗仁,号介轩,天台县城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任监察御史巡视广西时,铲除-污吏,查勘冤案,受百姓爱戴。天顺元年(1457),受命至江西整顿军务。镇守叶达为宦官,专横恣肆,巡抚不敢得罪。上疏弹劾,终削其职。后升任广东按察使。时广东用兵日久,军士斗志衰退,常强迫...[详细]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出身商人家庭。1927年浙江省立十中初中部肄业,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1940年,曾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41年回国,先后任中央...[详细]
夏僎(生卒年未详),字元肃,龙游人。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洁身自好,不喜趋承比附。时论不合,辞职归养。与同县周升、缪景仁相友善,时号三俊,先后并举进士。不久,皆辞职归田,共建鸡鸣书院,招收乡里子弟,讲论经典。曾对门生道:“古之学者,下学而上达;今文虽小技,自有上达之理,但为科举所累,本末判...[详细]
夏炳承(生卒年未详),字舜九,青田小奕村人。自幼双目失明,一生以说唱鼓词糊口。一天从县城返家,途经湖口渡,适逢溪水暴涨,渡夫乘机0。从此决心创建义渡,四处劝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成湖口义渡。此后经数十年艰苦努力,陆续募建下障义渡、大奕坑义渡,青景桥、联山桥、大垟桥、金漆坑茶亭,并置租田...[详细]
夏承熙(生卒年未详),字崧亭,清富阳灵峰里(今里山乡)人。少时,体弱多病。其父深信古人“练武祛病”之说,乃命承熙从里中王师傅习武;后又投拜同邑环山武举裘联芳为师,由是膂力日增。经5年勤学苦练,遂精通击剑及刀牌诸艺,能使两刃矛作四平 ,复能于马上挂两鞬左右破的。乾隆十八年(1753),承熙考中浙江...[详细]
夏定域(1902—1979),原名廷棫,字朴山,笔名诚堂、一峰、古溪子、象山子,富阳里山镇古溪坞(今属里山乡)人。5岁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自幼聪慧一,14岁读毕《四书》、《诗经》。 1917年,定域入杭州宗文中学读书。“五四运动”时,曾参加--、焚毁日货等活动。后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去...[详细]
夏尔玙(1871—1916),字次岩,青田小奕村人。毕业于湖北汉阳-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历任桐城中学、安徽师范学校监学等。加入同盟会,参与徐锡麟、熊成基起义。辛亥革命后,任安徽军政府庶务部长,不久调任军政司次长,后加入中华革命党。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兴师讨袁,尔玙率师在皖南响...[详细]
夏荷生(1899—1946),嘉善魏塘镇人。14岁到上海商务印刷厂当排字工,因工伤回家。夏家的厅堂曾开设书场,使他从小就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在养病时,随伯父夏吟涛学说《倭袍》。16岁,拜擅说《描金凤》的名家钱幼卿为师,学习评弹艺术。秉性聪明,又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从师后虚心求学,不仅得到老师的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