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毓祥(1868—1924),字紫雯,云和县城前铺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随魏兰东渡日本考察工业,提倡实业救国,结识陶成章,加入光复会。同年十月,旅日浙江学生会会员开会,邀请魏兰、毓祥参加,认为要推翻满清王朝,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商定以湖南、安徽和浙江作为根据地。年底与魏兰回浙江,去丽...[详细]
魏学洢(1596—1626),字子敬,魏大中长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诸生。天启间,父受诬被逮,学洢暗中随槛车进京,欲上 书替父罪,未能如愿。父冤死狱中,学洢匍匐扶棺返里,日夜哭不绝声,水浆不入口,病危,家人进药,亦不服用,竟号哭而亡。学洢擅长散文,尤工于赋,著有《茅檐集》,内《核舟记》一...[详细]
魏学濂(生卒年未详),魏大中次子。明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等伏诛,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死并兄学洢殉孝状。思宗平反冤狱,追赠大中为太常寺卿,谥忠节,予祭葬,学洢配祭附葬,私谥孝烈。于嘉善县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后又于祠前建忠臣孝子坊,里人称为魏家祠堂、魏家牌楼。...[详细]
魏淇园(1885—1970),又名六瞻,嵊县(今嵊州)黄泽镇白泥坎村人。从小爱好民歌小调与玩弄乐器,吹、拉、弹、打样样俱会。绍剧、滩簧、徽戏、梆子、小歌班、调腔各戏皆能。创作《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个大型乐曲,获省创作奖、优秀演员奖和民间艺术活动奖,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详细]
温匋(1898—1930),字彝罂,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与王季欢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季欢专长文史、金石之学,勤于著述,温匋则帮助缮校,搜集材料,纠正讹谬,孜孜不倦。爱填词,崇奉李清照。1923年,得《漱玉词》一册,以多种版本校定后出版,还把所居之屋,题名“拜李楼”。又搜得李清照遗像,用丝...[详细]
文纲(636—727),俗姓孔,会稽人。唐律宗僧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25岁讲经,30岁登坛。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奉命往歧州(今陕西凤翔)无忧王寺迎舍利,又为帝、后及内尼讲《四分律》,中宗赐什物彩帛三千匹,并为题“灵感寺”匾额。...[详细]
翁鸿业(?—1639),字一桓,号永固,明钱塘(今杭州)人。天启四年(1624)举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及第,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崇祯十年(1637),出任山东督学、右参政。次年冬,清兵入关,进山东,直逼济南。鸿业奉命从沂水赴济南救援。当时济南城西门阻于水,南门道路狭窄,车马不能行,而东门平旷,无可据...[详细]
吴玠(1901—1953),又名琼旋,字武晋,松阳西屏镇人。1915年,毓秀高等小学毕业,任小学教员。1924年8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政治部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1926年7月,参加北伐,历任少校、中校股长、上校宣传科长。四一二-政变前夕,当周恩来被第二十六军第二师...[详细]
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又字晓舫,清钱塘(今杭州)人。以捐纳历任江苏宜兴、震泽、吴江、金坛、嘉定等县知县,后署松江知府,奉命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咸丰八年(1858)冬,为苏松太道。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他奉署江苏巡抚薛焕命令,向英、美、法等国借兵,勾结美国人华尔,招募外籍士兵,组...[详细]
吴焯(1676—1733),字尺凫,晚号绣谷老人,清钱塘(今杭州)人(一说安徽歙县人)。家居荐桥街(今清泰街九曲巷口),有藏书楼,名“瓶花斋”,藏书十分丰富。焯收藏有许多珍本秘籍,尤其是不少宋元刊本更为珍贵,单南宋陈起刊刻的《江湖集》版本,就达64家95卷之多。他还自编《薰习录》,专记所藏图书珍...[详细]
吾翕(生卒年未详),字廷顺,号浚庵,开化人。明弘治六年(1493)贡士。任凤阳府天长县教谕,集中生员住宿书斋,严饬遵循守则。奖贤良,励志节,学风肃然。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以亲老求南归。次年任长洲(今属江苏省)知县。长洲素难治理,赴任后,禁奢靡、惩奸刁、公徭役、除横暴,无人敢以私相求。七年...[详细]
吴安国(生卒年未详),字镇卿,丽水人。宋宣和二年(1120)进士,任考功郎官。曾以太常寺少卿出使金国,金背弃盟约,借故威胁,索粮略地。安国毅然正色曰:“我首可得,我节不可夺,惟知竭诚死王事,王命乌敢辱。”金人不敢冒犯,遂被留作人质七年,终不变节,建炎年间(1127—1130)遣还。后任袁州(今江...[详细]
吴百亨(1894—1973),祖籍乐清,出生于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少时仅在教会崇真小学读过三年书,后去农村替人牧牛,做帮工。17岁到温州普益药房当学徒,刻苦自学调剂学、药理学和外文等,得到晚清进士陈幼农的赏识,招为女婿。婚后由陈家资助3000元,在五马街开办百亨药房。7年中,积累资金万余元...[详细]
吴百朋(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义乌大元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永丰知县。二十九年,任山西道御史,巡抚江北。时倭寇侵逼江苏瓜步,百朋率轻骑援救淮阳。城内三监司及知府等紧闭城门,百朋叩门三日,验符印才得入城。进城后调集士众,筹集武器粮秣以守城。督抚禁民进城,百朋则急传...[详细]
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晚号湛然居士,永嘉人。少从周行己读书。北宋大观三年(1109),和兄鼎臣同中进士,擢通州司理,为知州陈瓘所器重。朱勔党羽待制盛章陷人于狱,表臣依法判释,有声于时。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逃抵温州,扈从乏人,御史中丞赵鼎推荐避难回乡之表臣、...[详细]
吴昌达(1920—1942),长兴包桥郭家村人。1938年考入中正大学农业院畜牧兽医系。1942年5月至6月间,日军侵占金华、衢县,长驱入赣,意欲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在危急时刻,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联合全校爱国师生30余人,组成抗日战地服务团。昌达率先响应,被推为服务团庶务股长,随姚名达团长深入...[详细]
吴昌顺(1889—1968),绍兴小保祐桥人。曾学中医外科,粗有文化。先在乡间宣卷,后又在道士队里唱曲,因家人不支持,到上海越声票房工作,得到绍剧老艺人李玉水的悉心指导与传授,乃参加乱弹班。因其说白老练有力,出腔声旺,颇受欢迎和好评。 此后,与李玉水、王桂法、汪筱奎、小杨松、陈鹤皋、小玲珑等...[详细]
吴超徵(1905—1933),永嘉瓯渠人。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好学,尤爱武术。不仅文墨蔚然可观,而且拳法娴熟,技击、举重远胜常人。年弱冠,随祖父寓居平湖乍浦,朝夕习拳,武艺益进。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次年6月参加省港--,队伍经过沙基遭到英驻军开枪射击,几及于难。8月黄埔军校毕业,派...[详细]
吴崇福(1163—1246),女,东阳郭宅村郭湜妻。出身世家,知书达理,博闻强记,工笔札书画。结婚时,婆母叶氏已去世。摄理家政,经营耕稼,处事干练,家道日隆。当时郭姓家族中创办书院、义塾,蔚然成风,石洞、西院、南湖、青溪书院相继创建。崇福亦相应和,热心办学,以早年婆母创建的高塘庵改为高塘义塾。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