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苗(1897—1927) 男,演员。浙江嵊县马塘村人。男班四大名丑之一。早年拜本村金荣水为师学艺,攻丑。他演任何角色,只要一出场,在台前一亮相,不唱不白不抬手不举足一动不动,一双明亮的眼睛向台下四周一扫,脸上有会动的肌肉作表情,就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被誉称“四不动一转,不笑不要钱”的名丑。他...[详细]
金实(1371~1439),字用诚,明代开化华埠镇庄埠人(今昌谷)。因-论治国之道,甚得明成祖赞赏,即入文渊阁,并参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编修。因编撰有功被选为东宫太子讲官,升左春坊司直。不久授卫王府左长史,入西掖,负责辅导诸王子。为仁宗、宣宗、英宗三代皇帝之师。 ...[详细]
金世根(又名金世英)(1881—1920) 男,演员兼司鼓。浙江嵊县马塘村人。其父金和忠系“落地唱书”祖师金其炳的高足,“走台书”的创造者金和林(金芝堂)是他的小叔。他生长在唱书艺人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喜唱书,爱玩乐器,便拜小叔为师。他唱书朴实无华,噱头虽少,可描绘剧情与人物心理活动细致...[详细]
金寿山(1912~1983) 浙江绍兴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学成材。曾先后在绍兴、贵阳、桂林、上海等地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伤寒温病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教研室主任、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医学)评议组成员。自上海中医学院创办...[详细]
金松男,笔名箫猛,一级编剧。浙江桐庐人。1917年6月1日出生。小学辍学后,自学古文,去杭州当学徒三年。后去农村教书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弃教从艺,与桐庐一班热血青年组成救亡歌剧团,任团长。后去省战时戏剧干训班学习,同时被选为浙江战时剧人协会常务理事,任永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戏剧指导员。...[详细]
金香凤 (1916—1987) 女,演员。浙江嵊县杨柳塘村人。1931年进嵊县黄泽越新舞台,拜在女子越剧创始人金荣水的门下,与王杏花、邢竹琴等同科习艺,先工旦后改生。出科后,曾与竺素娥、姚水娟等同台献艺,也曾被以袁雪芬为首的“四季春班”聘为客师。她身材修长,扮相俊美。嗓音响亮,唱腔流畅明快,...[详细]
金香琴 女,演员。 浙江嵊县人,1924年生。1935年入荣华大舞台越剧科班学花旦。满师后于1938年到宁波,先后在王艳秋班子、叶彩金班子担任二、三肩旦。由于她功底扎实、能文能武、擅演大家闺秀一类角色,在宁波初露头角,各报广告誉为“闺阁名旦”。1939年到上海,翌年担任天潼戏院的头牌花旦,先后...[详细]
金雅楼 女,一级演员。浙江萧山人,1927年11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8年在上海进联升舞台科班,师从裘月莲,工小生。1938年至1945年,随师演出于杭、嘉、湖一带。1946年回上海,曾与傅全香、张桂萍、王文娟等同台演出。后参加少壮越剧团任二肩小生。1950年脱离“少壮”,到联艺越...[详细]
金艳芳, 女,演员。原名王俊囡,艺名筱俊囡。祖籍浙江省诸暨,出生于1922年9月10日。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先演童生,后挂头牌,改艺名为金艳芳。1939年春节,进宁波中南大戏院改唱越剧。1939年9月,到上海皇后大戏院水云剧团任二肩旦。她躲在台角偷看头肩花旦姚水娟的拿手戏《盘夫...[详细]
金月楼 女,一级演员。浙江萧山人,1921年5月出生。幼时进工厂做工。1938年进入上海联升舞台科班学戏,工小生,并随科班在杭、嘉、湖一带演出。出科后,先后与赵瑞花、玉牡丹、邢竹琴等在上海演出。1949年底,与玉牡丹、筱灵凤、王笑笑等组成六艺越剧团赴汉口演出。后参加上海联艺越剧团。“联艺”与东...[详细]
金芝堂 (1860—约1904) 男,原名永知,字和林,浙江嵊县马塘村人。家境贫困,幼时弃学从业补鞋。生性喜爱文娱,山歌小调、宣卷佛曲均能歌唱。拜本村金其炳为师学“落地唱书”,挑着鞋担,边补鞋边唱书,人称“唱书鞋匠”。金为人聪颖,改四句八对的彩头话书目为有一两个人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小书目,如《...[详细]
竺纪扬, 男,司鼓兼作曲。浙江嵊县后山村人,1919年11月15日出生。15岁时学拉胡琴。16岁时在科班拜鼓师俞小毛为师,学习司鼓,随班演出2年半。1938年初,随本村的名演员姚水娟赴上海,先后在越升舞台、丹桂剧团、雪声剧团、芳华剧团、玉兰剧团任司鼓、主胡。1947年8月,越剧十姐妹在上海黄...[详细]
竺菊香 女,演员。浙江省嵊县东郭村人,1923年7月26日出生。1936年入马家村科班习艺2年,始工小生,后因个人爱好转学小丑。半年后串红台,成为科班当家小丑,到绍兴一带演出。1938年到宁波演出3年,大多扮演《双狮图》中的张有义、《仁义缘》中的周惠吉等长衫丑的角色。扮演《落帽风》中的范仲华,...[详细]
柯靖难 男,二级编剧。浙江象山人,1939年8月出生。笔名柯武松、靖难。1957年考入宁波市杭剧团学艺,后改任甬剧、越剧演员。曾饰演少剑波、白玉堂、黄天霸、十一郎和周瑜等角色,其中白玉堂一角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其时因剧团缺少编剧,他就兼学写作,曾改编、移植、创作《探寒窑》、《千万不要忘记》、《...[详细]
喇叭花 , 女,演员。原名汪秀珍,1916年出生,浙江省鄞县人。她出身滩簧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学会唱宁波滩簧等十几种地方小戏。13岁时师从何贵宝学唱越剧,初以青衣、小生见长,后专工小丑。长期演出于宁波、上海等地。1950年随国民党军中乐队到台湾,参加以吴燕丽为首的中华越剧团,演出于台北市美都丽戏...[详细]
来宗道(1571—1638,即明隆庆辛未十月初三日至崇祯戊寅正月廿八日,行裕13),字子由,号路然,廪生,明代-,萧山长河人(今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为长河来氏五房十四世祖。万历癸卯(1603)中举,甲辰(1604)登杨守勤榜3甲第13名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详细]
蓝流, 男,一级导演。原名沈宗澄,艺名白桦、蓝明、沈默、蓝流。祖籍浙江省湖州,1922年1月28日出生于北平。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艺术熏陶,爱好书画,学生时代参加业余话剧活动。1943年2月,到袁雪芬领衔演出的大来剧场当编导。导的第一个越剧是《雨夜惊梦》,全剧充满神话色彩...[详细]
连波 男,作曲。原名德甫,笔名敏捷、波音等。原籍浙江省上虞,193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自幼爱好音乐,曾学习过越剧、京剧乐队伴奏。四五十年代,曾在芳华、少壮、天鹅等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