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 宋代诗人、诗评家。字思道,号藏海居士。金陵(今南京市)人,一说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官于汴京,先后任团练使,武节大夫等职。宣和末辞官。建炎后,转徙楚豫之间。吴可诗颇为当时文士所推重,今《藏海居士集》内存诗58首。他生当南北宋之交,历经流离转徙。其《...[详细]
吴宽 (1435——1504)明代大臣、书法家。字原博,长洲(今吴县)人。 少时勤奋好学,对先朝典章如数家珍。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专典诰敕修《宪宗实录》,粹然笃实,为当时馆阁巨手。 善诗文书画,尤工行书吴宽(1435~1504) 明代诗人、散文家。字原博,号匏庵。长...[详细]
吴历,1632年生,1718年逝世,江苏常熟人。本名启历号渔山,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吴历: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都很高,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详细]
吴明彻(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苏)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吴明彻祖父吴景安,为南齐南谯太守。父亲吴树,为梁右军将军,吴明彻是其幼子。吴明彻幼孤,其性至孝。十四岁时,见自家坟墓因贫寒而无法修整时,便辛勤地耕种,时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吴明彻心中哀愤,常坐在田中放声痛哭,仰天自...[详细]
吴南轩(1893-1980),1931.4~1931.6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0.5~1943.2吴南轩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 吴南轩,男,汉族,原名冕。江苏仪征人。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教育学博...[详细]
吴培均(1882-1961) 字翔甫,灌云县板浦人,晚清秀才。曾就读于南京优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又入北京中国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后获会计师执业资格,曾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工商部佥事多年。时灌云同乡在京从政的,还有江问渔、汪鉴秋两人,周乡称三老为江大先生、吴二先生(后又称为“...[详细]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封爵平西伯(明)、平西王(清),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崇祯十七年,多尔衮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山海关大战中击败李自成,又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康熙十七年(...[详细]
吴石仙(1845-1916)名庆云,字石仙,后以字行,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 山水气势雄厚,丘壑幽奇,初不为人重,既赴日本归,乃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故其晦明之机、风雨之状,无不一一幻现而出,此盖参用西法,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详细]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一尘,海州南城人。 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曾参加...[详细]
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详细]
吴文藻(1901——1985年)江苏江阴人。1923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留学,在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思学院学习社会学。1925年升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继续深造,师从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人吉丁斯,同时旁及人类学,“初步意识到人类学与社会学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把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必要...[详细]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包世臣的学生。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 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详细]
吴研因 原名辇瀛,1886年生于要塞贯庄村, 1903年进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3年,1911年夏,和刘半农等编辑《江阴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参与创办《江阴报》。所编《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小学历史自习书》,风行全国。1916的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编写《新式学生字典》。1928年,...[详细]
吴兆骞(1631~1684) 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省)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20余年。友人顾贞观为他求援于纳兰性德,经性德父明珠活动,又以献《长白山赋》为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年(1681)被允许纳资赎归。归家后,又游京师,死于京师...[详细]
吴振勃(1770~1847)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吴振勃与胞弟吴振勷并称“板浦名士二吴”,尤以吴振勃名气为盛。他践履...[详细]
夏昶:(1388~1470), 中国明代画家。幼小家贫,继舅父改姓朱,后复夏姓,明太宗为之更名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江苏昆山人。永乐十三年(1415)登进士,后授庶吉士,因善书法,于永乐二十年授中书舍人。宣德六年(1431)升为吏部考功主事。曾出任江西瑞州知府 4年,后为太常寺少卿。...[详细]
恽向:(公元1586年—公元1655年),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明代画家。江苏武进人。他自幼爱好诗文,博学多才。擅长画山水,特点是悬笔中锋,骨力圆劲,而用墨浓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到了晚年他却惜墨如金,挥洒如意。因他常登泰山,所以画作多有雄浑之气。传世作品有:《春雨迷离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详细]
项伯(?-前192年),名缠,字伯,出生于下相,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项羽统兵后,他任左尹,为令尹的副职,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曾在鸿门宴中保护刘邦。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感念项伯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赐予项伯刘姓,并册...[详细]
项梁(公元前208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