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信(1914~1987年) 秦有信,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人。15岁从农村来沪在永裕烟杂店(后改名河滨烟杂店)当学徒。解放后,怀着强烈的翻身感,兢兢业业地工作。秦是营业员,又主动兼采购员、运输员。为满足消费者需要、方便购买,河滨烟杂店经营皂烛、草纸、针线、钮扣、铅笔、橡皮、煤油、灯芯“...[详细]
秦裕伯(1296一1373) 本县闸港人(今已划归上海县),字景容,号葵斋。祖父秦知柔,世居维杨(今扬州),元兵南来,宋室灭亡时,带领他的两个弟弟知立、知章避难至浦东,定居于闸港。裕伯是知柔的孙子,他的父亲秦良颢曾任元王朝浙江榷盐使,裕伯幼年时代,天资颖悟,学业优异。1344年(元至正四年)...[详细]
秦约 秦约,字文仲,元明间本县人。秦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善于集诸家之长。其诗文风格豪放,意境开阔。元至正年间,秦为崇明德州学教授。明洪武初,应博学科考试,任礼部侍郎。未久,因母亲年老请归故里。后又应诏进京,被推举为代理县官。秦约上 书请求恢复书院、书堂、义学。1370年(明洪武三年)...[详细]
邱光正(1930.7—)别名浦冬, 上海人。 擅长水彩画、油画。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历任河南艺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系教师,苏州丝绸工学院副教授、美术系主任。1985年后任上海中国纺织大学美术教研室教授、研究生导师。作品有《0》、《新来的徒工》、《老人像》、《毛主席在农村》、...[详细]
全思诚,字希贤,号文达。松江府上海县人。少年时以有文才而闻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封为文华殿大学士,辅导太子读书。年余后,又兼任左中允。当年(明洪武十七年)即告老还乡。他为人慷慨,乐于捐办公益事业。原引翔图中四七图及正十九图境内,所有整块石板桥,都由他捐建。桥旁石板上,“全文达沫土建造...[详细]
任超(1920-1943) 乳名任大毛,坦直乡蒋桥任家宅人。幼年在唐家花园园南小学读书,失学后在家种田。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七灶乡农抗会会长。他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分赴各地召开会议,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1年8月,日军实行清乡扫荡,组织决定任超撤离浦东到教...[详细]
阮志道(1883~1949年) 阮志道,字芙士,三官堂北阮家宅(今光明乡光明村)人。清末中举人,后入新学,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首批官费赴英国牛津大学(一说伦敦大学)留学,习法律。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元年12月当选县众议院议员。曾任政府-参事、山西省襄陵...[详细]
邵晋藩(1914~1989),河南郑州市人。民国27年(1938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在淮阴地区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历任淮阴县县大队教导员、区委书记、中共淮阴县委组织部长、中共山东省高密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滨北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1949年5月至1953年任中共川沙县委书记,后任中共松江...[详细]
邵三苟(1922-1951) 又名邵友明,本县泥城乡兴旺村人。因家境困难,只读过一年书。1941年加入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后随队到浙东,参加浙东抗日游击斗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北撤。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著名的莱芜、孟良崮、豫东和淮海等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的战斗。由于他...[详细]
沈粲(1380~?),字民望,自号简庵,金卫乡大石村人,沈度之弟,明代书法家。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O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字,其书法飘逸遒劲,名重一时。与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阁,授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与其兄齐名...[详细]
沈彬儒(1898-1963) 又名沈毅,是本县著名的工商界人士,新场人。 沈彬儒出身地主家庭。1914年12月毕业于松江华亭师范学校,先后在周浦育才小学、航头古航小学任教。1920年至1929年在浦东中学、南京中学任事务主任。 1930年,沈彬儒在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弃文经商,投资...[详细]
沈大慈(1933.4—) 女,上海崇明人。 擅长年画、油画。 195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曾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报 》工作。天津杨柳青画社创作员,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作品有年画《金泉》、《全心全意》 、《喂小鸡》、《新麦香》、《留亲人》,油画《母女》、《艳阳》...[详细]
沈鼎法 (1906—1949) 沈鼎法,又名沈志明,大同乡人。1927年2月去汉口农民讲习所党务训练班学习,同年在汉口参加中国共产党。沈回崇后,在浜镇龙王庙创办大同中学,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5月被捕。1930年出狱后-,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文史系。毕业后在瞿犊任校...[详细]
沈福全(1924~1976年) 吴淞乡陈巷村人,中共党员。早年父母双亡,16岁进吴淞永安二厂做工,4年后被解雇,以卖豆芽为业,兼种少量土地。解放后,土改中分到了土地,翻身感促使他专心务农。1951年,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号召,带头组织“沈福全互助组”。1953年办起吴淞区第一...[详细]
邬生(1886~1938年) 邬生,今江海乡树浜村人。少时务农,16岁至南桥镇陈宝森家当佣人,做厨师下手,始习烹调。每逢厨师休息,必替工顶缺,如此数年,竟烧得一手好菜。后被南桥镇首富陈化周赏识,雇为家庭厨师,便迁至南廊棚定居。陈家常高朋满座,宾客盈门,这些人吃惯山珍海味,心高口刁,邬...[详细]
沈刚,1964年2月出生于上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口腔正畸学科带头人、科主任。1982年8月-1988年7月,1988年8月-1991年8月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分别接受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及口腔正畸学专业教育,获口腔医学学士(BDS)及口腔正畸专业硕士(MDSc Orth)学...[详细]
沈光中(1914-1943) 本县六灶镇人。沈光中又名沈鹤楼。17岁只身离家,在南京军事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他出于爱国热情,于1933年奔赴东北,参加东北抗日联军。严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使光中染上了重病。1936年他回上海治疗。 1938年,沈光中回乡参加南汇县保卫第二中队,...[详细]
沈浩初(1889-1953) 本县黄家路人。一生以医为业,是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祖传中医师。对古代文学艺术亦有研究,著有《元人乐府集注》16册。但沈浩初最高成就还是他的琵琶艺术和理论。他是鞠派琵琶的传人,著有《养正轩琵琶谱》,1929年初版。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五线谱本。沈浩初...[详细]
沈和尚(1885—1982) 又名沈芝祥。本县三墩乡人。沈家4代祖传习医,家传专治老烂脚的秘方,疗效显著,名声渐著。1961年8月,《解放日报》、《健康报》和《新民晚报》都曾登载有关沈和尚治疗老烂脚的报道,称他为“治疗老烂脚的土专家”,名声大振,湖南、安徽、黑龙江及香港等地,上门求医者甚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