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详细]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详细]
郑轸 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兄弟济美。其经历、任职、事略等失考。 据传,曾于广东惠阳任县尉,卒于任上。其后裔迁徙广西繁衍。 后人赞曰: 惟公挺生,川岳钟灵。初服于官,屡膺帝命。论赏辞功,怀仁畏明。以为政而廉平,故到处而蜚声。弟兄鹊起,并不愧乎科名。 ...[详细]
郑昌时(1769―?),字平阶,后更名重晖,清•海阳淇园村(今属潮安凤塘镇)人。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中秀才,后为明经(贡生),一生未曾为官。较多时间从事教学,先后在潮阳、南澳、揭阳等地应聘设馆授徒。曾参与重建府城之韩山书院,为重建工程司事之一。善诗文,博学多才,广交游。娴熟乡邦文献...[详细]
郑成功,原名森、幼名福松,字大木,号明俨,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田川氏女。明崇祯三年(1603),成功7岁,自日本回安平(今晋江安海镇)求学,取名森。 成功11岁时曾依塾师“洒扫应对进退”为题作文,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详细]
诗人 郑愁予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宁河县,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随父亲的军旅生涯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早年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14岁入北京大学文学班学习,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现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任教。 ...[详细]
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曾 任光州(汉今莱州市)刺史。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中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永平年间出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职期间,政务宽厚,不...[详细]
覃正登,1915年生,雁池乡覃家坪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0。经过长征,参加了雁门关战斗、百团大战,保卫延安的瓦子街战斗以及解放大西北等战斗。在战声上9次负伤,8次荣立一、二等功,曾被援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两次荣获“人民功臣”勋章。在部队里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详细]
郑洞国,字桂庭,1903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市商溪河南岳寺村,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次年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营、团、旅、师长,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大会战、昆仑关血战、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详细]
郑法士:吴(苏州)人。北周时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后授中散大夫。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郑法士,北周末隋初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北周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详细]
郑福琛,1929年出生,辽宁省岫岩县苏子沟村人。9岁入苏子沟村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岫岩县城中学。 1948年,郑福琛中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岫岩县政府民政科长、秘书室总务股长、县公安局秘书科副科长、副局长等职。1963年在辽宁省委党校学习。1965年任开原县委...[详细]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详细]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父亲是乡村塾师。清咸丰八年(1858)奉父命往上海新德洋行,从其任买办的叔父学商。翌年由徐润介绍入宝顺洋行,咸丰十年(1860),任该行买办。同治六年(1867),他与英商合营公正轮船公司,被推为董事。同时仍为宝顺工...[详细]
郑国,1919年生,磨市镇商溪河人。少年随母乞讨流离,定居白洋湖。1935年参加游击队,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湘西游击队副队长。同年8月,游击队编入红军,任红二军四师十二团营特派干事,参加长征。1937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0。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后方医院四所政治指导员,技术-兼组织干事,...[详细]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详细]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少时便立志习隶习,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清方朔《曹全碑》跋:“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他倡学汉碑,对后来...[详细]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详细]
郑集(号礼宾):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教育家。生于1900年,四川省南溪县人。1917年毕业于县立高级小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大学生来南溪演讲革命道理,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启发,决定寻求科学救国之路,先后求学于四川茶务讲习所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后改称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