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详细]
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详细]
喻增高(1803—1840),字清一,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人。喻增高生而聪颖,悟性极高。17岁参加县试入邑庠(秀才),19岁参加省试取为廪生,岁科试获一甲第三名,丙戌(1826)朝考第二名,被录任教谕。丁亥年(1827)借补丰城训导。道光十五年(1835)钦取进士。以后任翰林院编修及国史馆协修。其...[详细]
喻兆藩(1862—1920),字庶三,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人。20岁时在萍乡县参加童试,被补为县学生员。光绪十一年(1885)选为拔贡,接着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在为父奔丧守孝期间,恰逢哥老会在大安里起义,喻在当地招募乡勇500余名协助萍乡知...[详细]
余正健,字乾行,号惕斋,赐号孝白。生清顺治末卒康熙五十六年。鹤塘乡路上村人。 正健幼年家贫而好学求上进,入塾就读,聪敏过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考取县学第一名,康熙二十五年乡试解元,翌年连捷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任历代诗余馆纂修,康熙四十七年秋钦差河南副主考,康熙四十九年连...[详细]
于之,原名路鸿刚,曾用名于浩民,满族,1920年7月出生,辽宁省新民市人。7岁入小学读书。1930年,随家迁往北镇,入北镇高级小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北平,入东北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1935年,于之在北平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9月,去西安参加了东北军学兵队。...[详细]
禹之鼎:(公元1647年─公元1716年),字尚吉,一作上吉或尚基,号慎斋,清代画家。江苏江都人。康熙间供奉内廷,任鸿胪寺序班。幼年师蓝瑛,后出入宋、元诸家,临摹旧画,几可乱真,善画人物、仕女,尤工肖像,多作白描,不袭李公麟之旧,而用兰叶描写衣纹,两颧微用脂赭晕染,娟媚古雅。为康熙时名手,推当代...[详细]
于志宁(588~665年),唐初大臣、学者。鲜卑族。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出身于关陇贵族阶级,曾祖父、父亲先后在北周和隋朝居显位。他投奔李唐政权后,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居宰相。后在统治阶级内部两派势力斗争中,遭贬谪。 于志宁少年好学,尤长于文学。隋炀帝大业末年,他任冠氏县令。当时...[详细]
于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 于仲文的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隋书·于仲文列传》),其父于寔见后,惊异地说:“此儿必兴吾宗矣”(《隋书·于仲文列传》)。九...[详细]
虞子期是项羽手下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其与虞姬兄妹关系。项羽兵败垓下后,一直追随战死最后。 虞姬是宿迁沭阳人,她的哥哥叫虞子期,制造兵器远近闻名,项羽从吴中起兵到了徐州下邳驻扎后,兵力已扩充到6万多人,需要大量的兵器。于是就经常往返于虞子期家购买兵器。虞子期的妹妹才...[详细]
于祖焕 于祖焕:男,1963年2月生,河南郸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 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博士学位;在子流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论文相继发表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并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引用。相...[详细]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之子。载淳6岁即位,在位共13年,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剿灭西、东捻作乱,平定陕西、甘肃回民叛乱,兴办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公历1875年,同治皇帝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谥号继天开运...[详细]
载润(1878-1963) 仁宗颙琰(嘉庆)第五子绵愉之孙,惠亲王奕详第一子。字寄云,号德轩,常号渊清堂主人。光绪十二年(1886)袭贝勒。自幼秉承家教,延师府上,诵习满汉语文。十五年,德宗(光绪)大婚,恩赏入上 书房读书。二十一年(1895),充御前行走。二十二年,命为右翼近支第三族族长。三...[详细]
阚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三国演义》描写阚泽是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 ,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曹操识破后人面不改色,哈哈打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详细]
曾觌(音di迪)(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阳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三)、《西江月》(一)、《定风波》([二]、...[详细]
曾畿(1084~1166) 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属江西)人,后徒河南洛阳。在吏部考试,列优等,赐太学上舍出身,为校书郎。后出任应天府(今属河南)少尹,庭无留讼。高宗朝,历官江西、浙西提刑,后因得罪秦桧被免职。任广西运判,固辞。侨居上饶(今属江西)茶山寺。秦桧死,再起为...[详细]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宋南丰人,曾巩异母弟,曾任右相。 曾布13岁时丧父,从学于兄曾巩。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到开封,开封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后经韩维和王安石推荐,上 书言政,深得神宗赏识,命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详细]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为维持生计,他跟母...[详细]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