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祥,字芝亭,清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十二日生,松吉乡罗峰村人。 建祥自幼聪慧,5岁能背四书。其祖父庭训甚严,常要建祥在餐桌前背书,夜里醒来亦随意口念四书一句,促其往下背诵,建祥均能照背不误。11岁即读完《十三经》。18岁赴榕入英华书院专修英语等新学科,至光绪二十九年毕业。是年适逢乡试...[详细]
袁逢,袁成之弟,字周杨,宽厚笃信,著称于时,灵帝时为大司空。 袁逢字周阳 ,东汉大臣。后汉汝南汝阳人,袁彭之侄,袁绍和袁术的生父,以宽厚笃诚著称于时。灵帝时任太仆,后为司空、执金吾。朝廷以逢尝为三老,死后赐赉甚厚,谥曰宣父侯。...[详细]
袁国平(1906——1941),名裕,号醉涵,邵阳县东乡(今邵东县)范家山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其父务农,兼弹棉花为生。袁6岁读私塾。聪颖好学,10岁考入宝庆循程学校,学业优异,擅吟咏,曾随师登佘湖山吟诗而抒怀:“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详细]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详细]
袁宏(约328~约376),东晋文学家。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详细]
袁宏谟,字荫普,1828 年( 清道光八年)生。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袁圩人,后来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入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1886 年( 光绪十二年),逝世。 -投身太平军 袁宏谟,字荫普,1828 年( 清道光八年)生。农兴乡...[详细]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详细]
袁化中(? ~1625)字民谐,别号熙宇,明朝武定(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晚明政治人物,东林党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考中进士,历任内黄、泾阳知县,多有善政。泰昌元年(1620)提升为御史。他耿直、清廉,勇于扶正压邪。熹宗时,-论述时政八事曰:“宫禁渐弛,言路渐轻,法纪渐替,贿赂渐章,...[详细]
袁江:(1671?~1746?),清代画家,字文涛,晚年号岫泉,江苏江都人。善画山水楼阁界画,继承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绿山水的画法,所作多为绢本,山石以卷云皴、小斧劈皴为之,笔墨厚重;林木仿宋代郭熙、李唐、马远诸家;建筑物刻画工整精巧,合乎规矩;色彩鲜艳浓郁。其界画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作品大致可分为...[详细]
袁郊,字之仪,朗山人,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诗五首,前四首皆为咏物诗,但其写法与同样以写咏物诗著称的罗隐有所不同,后者多直接从所咏物本身出发,结合一些有关的俗谚常理,反用其义,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而之仪的诗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挖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如《月》...[详细]
(719—772),字次山,鲁县(今河南鲁山)人。鲜卑族后代。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天宝中进士及第。安史乱起,举族南奔,先后避居于(今湖北 大冶)与溪(今江 西瑞昌),以耕钓自全。肃宗朝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衔,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招募义军抗击 叛军。代宗朝拜著作郎,后任道州刺史,转容...[详细]
袁吉六(1868——1932),字仲策,榜名仲谦,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其六世祖袁文崇于清初带全家迁此定居)。民国元年(1912)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 袁吉六年少时由父亲授读,天资聪敏,博览强记。清光绪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详细]
袁京,字仲誉,袁安长子。和帝时官至蜀郡太守,著有《难记》32万言。 《通志》记载,东汉中叶,袁京初拜郎中,稍迁待中,出为蜀郡太守。后远徙于袁,隐居于县城北山之麓。是时,宜春尚为县。后因其姓以名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在宜春县学右。袁京隐居不再涉足仕途后,在当时的五里...[详细]
袁凯 明初诗人。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好学,曾于杨维桢家席间赋《白燕》诗,一座为之惊服,都称他为袁白燕。元末曾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受太祖朱元璋憎恶,他佯装疯癫,得归故里,常背戴方巾,倒骑乌犍,盘桓山水间,以避监视。袁凯性诙谐...[详细]
元匡,北魏人,景穆帝之孙,字建扶。其人性情耿直,气节高亮,幼年时,文成帝(公元452年即位)甚喜爱,称其必成大器,遂改名匡。取自《庄子·让王》“匡坐而弦歌”,引方正、端正之意。公元500年,宣武帝即位,元匡任度支尚书。因尚书令高肇处理国事、家事枉法徇私,引起当朝内外争议,元匡理正词严予以训斥,...[详细]
袁枚(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山人,晚年有感满头白发而又称“袁丝”。原籍浙江慈溪,两岁迁居钱塘(今杭州)。出生于书香门第:五代祖槐眉当过明朝给事中及御史大臣;曾祖茂英为布政使;只是到祖父袁錡时家道中落,其父亲、叔叔一代都靠才学游幕四方为生,而父袁滨精通《大清律》,母章氏是...[详细]
忧伤而死的皇后袁齐妫 南朝宋文帝袁皇后,讳齐妫,陈郡阳夏(今太康)人,为左光禄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岁时,被选入宫,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皇上对待她恩礼有加,情至笃深。袁皇后娘家非常穷,袁齐妫经常向皇上请求,馈赐钱帛赠送给他们。皇上崇尚节俭,每次所得不过三五万钱,三五匹绫罗绸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