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义(1927~1950.12),男,汉族,雷集镇许庄人, 1947年入伍,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有浓厚的国际主义观念。誓为“保家卫国”而贡献青春,作战顽强,奋不顾身。12月,在战斗中牺牲,荣记二等功一次。 同年(公元1927年)出生的名人: 王寒影 (1927~1999...[详细]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坤,号地山,乳名叔丑,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县。其父许南英,于中日甲午战争后举家迁到龙溪县。 地山自幼聪颖好学,先读私塾,后入学堂,1910年中学毕业。辛亥革命后,历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文学院当助教。...[详细]
许端云,字祥五,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招民庄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原籍读了一段私塾之后,就随经商的父亲到烟台上学。他学习非常刻苦,因而成绩很好。1924年,19岁的许端云考入了当时烟台的最高学府——益文商业专科学校英文科。 益文商专是美国教会长老会办的学校,虽然宗教势力较强,但它禁锢不...[详细]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睿宗先天二年(731)。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 山西)。唐代著名楷书家,中国唐代书法家、画家。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睿宗时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历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因预知窦怀贞谋害玄...[详细]
薛胄,隋代人,字绍玄,曾任兖州刺史。少年时聪明过人,饱读诗书。有一些古籍长年放在别人的书房,无人翻阅,因为这些典籍太深奥,里面有许多奇人异事,让人难以理解,他得知后,前去借阅,并一字一句地解读,直到书籍内容烂熟于胸,方才罢休。少年时代刻苦攻读,为他在仕途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明帝时世袭爵...[详细]
薛昂夫, 元代散曲家。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生卒年不详。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详细]
薛道衡,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 54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字玄卿,隋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历仕北齐、北周、隋王朝,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 薛道衡出身官僚家庭,六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但他专精好学,13岁时,读《春秋左氏传》,有感于子产相郑之功,...[详细]
薛举(?-618年),隋朝末年群雄之一,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初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详细]
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史学家。 后周时官至刑部侍郎。宋朝时,任户部侍郎,加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因服丹砂中毒而死。著有《文惠集》。 开宝六年(973年),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五代史》成,又名《梁庸晋汉周书》。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详细]
薛论道(1531?~1600?) 明代散曲家。字谈德,号莲溪居士。定兴(今属河北)人。少时多病,一足残废。8岁能文,尚未成年,父死家贫,不得不中止学业。喜读兵书,中年从军西北,为参谋人员,戍边30年,官至指挥佥事;曾遭忌免职,不久复起用,以神枢参将加副将终老。薛论道作品现存小令1000首,最富...[详细]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详细]
薛汕(1916生),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原名黄谷隆。因为是在一更时来到人间,所以乳名乙更,笔名雷宁、谷辰、严肃之、庄敬等。父亲黄嘉潜,店员,从事竹工劳动;母亲张婵娟,略识文字,能背潮州弹词。兄弟姊妹7人,薛汕排行第二。家业先后毁于水火灾害,他在穷苦中度过童年,毕业于城南高小。1931年考进...[详细]
中国北宋书法家。字道祖,号翠微居士,万泉(今山西省万荣县)人,生卒年不详。善行草,楷书也有较高造诣。同时善诗,其诗清丽沉着,有魏晋人风。 薛绍彭的行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从《兰亭序》得益较多。楷书师法锺繇。传统功力深厚,含蓄雅正,法度森严,有较多的古法,但不泥古。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变化较...[详细]
薛收,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约生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唐武德七年(624年)。 薛收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侄子为薛元敬。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详细]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唐代女诗人,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作诗500多首,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832年,薛涛逝世,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详细]
在随州市柳林镇附近的白兆山上,有一座墓碑,上面刻有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薛映华”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那鲜血染红的英名不仅镌刻在碑石上,而且更铭刻在人民群众心里。柳林镇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清楚地记得,1942年4月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白兆山上高声呼喊:“冲啊!杀啊!追啊!”在与凶恶的日寇拼杀中倒在血...[详细]
薛远(1414~1495) 字继远。海南省琼山县人。祖籍安徽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父薛能充军,海南落籍琼山。自幼聪颖好学。正统七年(144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景泰(1450~1456年)初升户部郎中。天顺元年(1457年)升户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工部侍...[详细]
薛元敬,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