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1186—1241),又作斡歌歹、谔格德依等。即元太宗。蒙古国第二代大汗1186~1241即元太宗。蒙古国大汗(1229~1241年在位),军事统帅。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 初随父统一漠北诸部,在合兰真沙陀之战中率部与克烈部王汗激战,受箭伤。蒙...[详细]
伍孚(?——189)字德瑜,东汉吴房人(今遂平县),官越骑校尉。由于董卓专权,残害忠良,伍孚决心亲手刺杀他。于是,他身穿朝服内怀利刃去晋见董卓,伍孚把话说完,向董卓告辞。董卓起身送他到阁门口,亲切地用手抚摸着他的脊背。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没有击中。董卓奋力反抗,随即呼唤左右等人捉拿,杀害...[详细]
窦武(?~168年),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他是东汉初年安丰戴侯窦融的玄孙,其父窦奉曾做过定襄太守。 窦武从青年时起就潜心钻研经学,教授学生,对于政治漠不关心。延熹八年(165),汉桓帝选其长女窦妙入宫,封为贵人,拜窦武为郎中。同年十月,窦妙被立为皇后,窦武因此升任越骑校尉...[详细]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兵法两篇,已佚。死后被赠为太师,追封信王。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少年征战 ...[详细]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详细]
吴玠(1093—1139),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晋卿,宋朝著名军事将领。 吴玠父吴扆,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寨卒,升至指挥使,当属乡兵。死后葬于水洛城,因而全家徙居水洛城。吴玠约在政和元年(1111)从军,在抗西夏战争中(参见宋与西夏的战争),以功升进义副尉,是未入品的小军官,权...[详细]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兔床山人,海宁新仓人。清贡生。幼多病,遂弃举业。学识渊博,能画工诗,喜藏书,每遇善本,不惜重金购买,或借读手抄校勘。曾得乡贤马思赞道古楼、查慎行得树楼所藏之残帙。积有名刻善本45000余卷,筑拜经楼以庋藏。常与同里陈鳣、周春,吴县黄丕烈往来,...[详细]
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详细]
吴睿(1298-1355)字孟思,号雪涛散人、青云生,浙江杭州人。工书法,尤精篆、隶。吴叡[元](一二九八―一三五五)字孟思,号雪涛散人,杭州人。吾邱衍弟子。少好学,工翰墨,精篆、隶,尤工小篆,匀净犹逸。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笔初若不经意,而动合矩度。有古印谱揭汯为序。卒年五...[详细]
武祯(1171年—1227年),宿州临涣(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生在氏族家庭,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尤其善于观测天象,并在这方面有着卓越、独特的悟性和才干。在金宣宗和金哀宗时期,从事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掌管和研究天文历算,推算和编制历法,主持观测天象,推算日月星食...[详细]
吴辟初(1883~1943)又名德浑,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人。出身地主家庭,喜习武,善打枪,因受土匪骚扰,组织武装自卫。民国28年(1939),他目睹祖国沦陷和日军的侵略暴行,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率领50多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与敌伪开展斗争。先后担任县人民政府参议员、县士绅委...[详细]
吴炳:十二世纪江苏常洲人。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曾经在宫廷画院里,担任待诏的职位。 丛竿白头翁吴炳(公元12世纪)〔南宋〕毗陵武阳(今江苏省常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画院待诏。光宗皇后李氏爱其画,恩赉甚厚,赐金带。工画花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详细]
武伯纶(1902—1991),阎良区关山乡东兴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学教员。建国后,历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西北大学副教授,西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考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详细]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详细]
吴常信(1935—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嵊县人。1935年11月15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详细]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详细]
吴成三,1914年5月16日出生,法库县法库镇人。少年时代,在家乡读完小学、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吴成三于北洋大学毕业后,面对贫困落后、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虽学有专长,却报国无门。新中国成立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 1949年11...[详细]
吴大澂(1835-1902年),江苏吴县人。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官至湖南巡抚。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曾派他到东北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等地屯垦和防务事宜。吴到东北后,立即进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和编练近代化边防军的措施。 吴光绪六年(1880年)来东北进行移民实边和驻军屯田工作...[详细]
吴大徵(1835-1902)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 斋、郑 龛 、白云病叟。 江苏吴县人。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 ,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官。曾参左宗棠西行大营,在吉林助铭安练兵,故参与中俄边界及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