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隆 [明][公元1541年-1601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 屠隆(1541~1605)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蓬莱仙客,晚年又号鸿苞居士。鄞县(今属浙江)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转为青浦令,后迁礼部主事、郎中。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作《荒政考》,极写百姓灾伤困厄之苦,以告当世,贻后来。万...[详细]

拓跋毛 [汉][?-前204年,北魏追尊的第一位始祖]

  • 拓跋毛(前?年—前204年),北魏追尊的第一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4年在位,在位时统一了索头部鲜卑部族。 《魏书·序记》记载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称帝时,追谥其为成皇帝。...[详细]

北魏孝文帝元宏 [南北朝][公元467年-499年,中国古代十大贤君,北魏皇帝]

  •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详细]

太武帝拓跋焘 [南北朝][公元408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

  •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详细]

拓跋英 [南北朝][?-510年]

  • 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 拓跋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的后代,由于拓跋晃先拓跋焘而死,所以拓跋晃一支没能当上皇帝。拓跋英的父亲是南安王拓跋桢。拓跋英“性识...[详细]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宋][公元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 中国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又称元惠帝(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帝),讳名托欢特穆尔,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名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乌哈噶图,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详细]

元睿宗拖雷 [元][公元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第四子]

  • 孛儿只斤·拖雷 拖雷和妻子唆鲁禾帖尼孛儿只斤·拖雷(1193年?—123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幼子),也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1266年(至元三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追谥为景襄皇帝,庙号睿宗。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4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详细]

脱列哥那 [宋][?-1246年]

  • 乃马真哈敦(?-1246), 蒙古窝阔台汗哈敦(皇后)。名脱列哥那,乃马真氏,生贵由汗。1241年窝阔台汗死,次年春临朝称制,摄政五年。勾结波斯人法提玛、奥都·剌合蛮,破孩 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忠臣。革耶律楚材、镇海、牙剌洼赤的职,清洗宫廷中的一切官员。任命波斯商人奥都·剌合蛮为宰相。她摄政...[详细]

外丙 [商][商朝第二任天子]

  • 外丙,一作卜丙,生卒年不详,汤第二子,汤病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处不明。外丙,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在位仅3年便得病而亡。...[详细]

外壬 [商][商朝帝王]

  • 外壬,生卒年不详,中丁弟,中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 外壬,姓子名外壬,一名发,又名癸,甲骨文作卜壬,太戊的儿子,仲丁的弟弟。 《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详细]

万宝常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

  •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善弹多种乐器。他的代表作品有《乐谱》。万宝常最先注意到苏祗婆七声之说,在对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奉诏制定礼乐,曾以自制"水尺律"为标准调制乐器,并自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声"等乐律理论。他所...[详细]

万道同 [公元1870年-1958年]

  • 万道同(1870-1958),字慧清,号懒园居士,万冢乡万寨人,晚清贡生,人称万拨贡。祖上为明朝汝宁知府万孟雅,道同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诗,十六岁中秀才,十八岁为贡生,以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享有“汝宁才子”美誉。因其十二岁时丧父,母亲苏化主持家务,曾独家出资开办梆子戏班,使...[详细]

汪莘 [宋][公元1155年-1227年]

  • 汪莘(1155~1227) 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隐居黄山。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 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自号方壶居士。汪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中,他描...[详细]

王蕃 [三国][公元227年-266年]

  • 王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今潜山)人。 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太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 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详细]

汪琬 [清][公元1624年-1691年]

  •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60余日,后乞病归。汪琬与侯方域...[详细]

王翦 [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

  •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详细]

王廙 [晋][公元276年-322年,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 王廙(yì)(276年—322年11月4日),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 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又转任参军。建武初年,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  ...[详细]

王珣 [晋][公元350年-401年,东晋大臣、书法家]

  •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出身琅玡王氏。 王珣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详细]

王睿 [晋][公元206年-285年]

  • (206~285) 西晋大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家世二千石。初为河东郡从事,后参征南军事,为羊祜所赏识,转巴郡太守、广汉太守,颇有“惠政”。迁益州刺史,泰始八年(272),晋武帝司马炎谋攻吴,经羊祜推荐,授□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州军事。奉诏修建长一百二十步、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大战...[详细]

王濬 [晋][公元206年-286年,十七史百将传]

  • 王濬(206—286.1.28),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 王濬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容修美,但由于不求名望,不谨细行,因而不为乡里人所称赞。后来,王濬改变原来的性格志节,变得疏通亮达起来。王濬性格“恢廓,素有大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