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舜臣(1870——1946年),名与沣。南溪县城人,祖籍阜鸣乡。幼时就读于陈最侯门下,勤奋好学。 民国9年(1920年),他同县人成立慈善会,并任善长,对孤贫老幼无食者施米,病者施药,死者施棺。施米坚持20余年,每月给救济凭折,领米5升,年关增补。后承办慈善堂、孤老院、孤儿院、浮...[详细]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详细]
郅顺义 男,生于1918年4月,原籍热河省(今河北省)怀柔县。解放前,当过放牛娃,做过木工活,被日本鬼子3次抓劳工去承德,1945年10月任村农会委员,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至1967年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副所长、副队长、副中队长、股长、副科长,1967年3月任...[详细]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详细]
叔齐,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也不肯继承,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详细]
舒位(1765~1816) 清代诗人。字立人,号铁云,小字犀禅。祖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生长于吴县(今江苏苏州)。14岁随父任居广西永福县,官舍后有铁云山,因而自号铁云山人。乾隆戊申(1788)恩科举人,会试落第。一生坎坷,家境贫寒,曾以馆幕为生,事母至孝。嘉庆乙亥(1815)十月,母殁,...[详细]
搠思吉斡节尔,有人译为却吉·斡斯尔,是十四世纪初的著名蒙古语文学家。十四世纪初,搠思吉斡节尔在古维吾尔字母的基础上拼写蒙古语,用来记录扎撒、青册、对老蒙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革,史称新蒙文。它对蒙古语文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经搠思吉斡节尔改革而成的新蒙文,是一种竖写,由左及右的拼音文字,共有7个...[详细]
司空曙(720?~790?)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文明,一说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一说今北京附近)人。登进士第。曾官主簿。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为左拾遗,在长安与卢纶、独孤及和钱起吟咏唱和。后贬为长林丞。贞元初,以水部郎中衔在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官至虞部郎中。司空曙的诗歌大部分...[详细]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论家。 做官 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不久...[详细]
司马懿(179—251年),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详细]
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本姓田,名穰苴,春秋时齐国人,齐大夫田完的后裔。初为将军,因军功被尊为大司马,后因称司马穰苴。精通兵法,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军事家。 齐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晋-队大举进攻齐国都邑阿(今东阿)、甄(今鄄城一带)等地,燕国也乘机派兵占据齐国黄河南岸部分地区...[详细]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世。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至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详细]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温县人。东晋晚期宗室、权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母李陵容。 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曾担任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六条事等重要职务,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在当时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挤当国的陈郡谢...[详细]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详细]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详细]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详细]
司马师(208~255)中国三国时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详细]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详细]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字长卿,乳名“犬子”,汉巴郡安汉(今四川蓬安)人。生于公元前179年(文帝元年)。《史记》本传谓其“既卒八年”天子始封禅(武帝元封元年),据此推算,卒于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详细]